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与孔学堂联合开展的暑期实践活动之学术沙龙举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为履行与孔学堂合作协议,加强文化交流,结合其暑期实践需求,一行11人前来孔学堂进行暑期调研交流,并联合孔学堂于7月12日上午在大成精舍酒店天街二号会议室举办题为“神与物游”的学术沙龙活动。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浪漫色彩的关键范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庄子·应帝王》中云:“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刘勰《文心雕龙》中有言:“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嵇康有诗云:“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游”,揭示出古代中国人出入于虚实有无之间的节奏和心境,“游”的意味也潜藏于古代文人的诗、文、书、画、乐中。因此,“游”是我们进入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一个入口。此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暑期实践活动之学术沙龙即以“游”为主题,同学们结合平日学习所研读,畅谈对“游”之意蕴的理解和感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子微以“游需少年时——唐诗中的‘少年游’”为题、辛世娇以“唐代文人的‘壮游’——以杜甫为例”为题、李凯旋以“‘游’与‘从游’”为题、何明阳以“论‘游’这一范畴在《庄子》内七篇中的使用——兼论这一范畴在后来道家思想发展中的变化”为题、杨小双以“身体之游与心灵之游”为题、王朝凤以“游:苏轼的美学思想与人生态度”为题、潘明花以“论庄子美学思想中的‘游’”为题、张佳悦以“乱流下做人——阿城的‘游’”为题、林继康以“逍遥游与‘父母在,不远游’”为题,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贵州民族大学张景婷老师对此次学术沙龙作了点评发言。最后的全场交流环节中,贵州大学邵俊波、郭振宇分别作了互动发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师生、贵州民族大学师生、贵州大学学生、入驻孔学堂研修的研究生和孔学堂职工等20余人参与此次学术沙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