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肠胃系统容易出状况,这两种“草”可以防治!
早秋,天气逐渐变凉,日夜温差渐渐明显,气候也逐渐干燥,脾胃病患者由于脾胃虚弱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因此,要注重养生。

专业指导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徐艺主任
《黄帝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提出养生首先要重视心理的调摄,排除不良情绪对自己身体的伤害,许多胃肠病患者病情的加重和复发,都与不良情绪刺激有一定的关系。其次,要重视身体的养护,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度劳累,避开不良外界环境,提倡“养心”和“养身”相统一的养生理论。至于秋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要早睡早起,注意保护人体阴气,安定情志。秋天不注意养生,冬天就会发生腹泻等疾病。
食养药养,事半功倍
秋天易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人体常有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皲裂、毛发不荣、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表现。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香蕉、百合、山药、红枣、银耳、莲子、芝麻、核桃、杏仁、蜂蜜、乳品等。初秋常吃些赤小豆、白扁豆、山药等健脾除湿药食两用品,以免湿热、寒湿内蕴,诱发肠炎、痢疾。
秋季天气转凉,宜多温食,少食寒凉之物,以护肺胃之气。秋季食养,粮谷类可选用粳米配入其它食品做成各种粥,能和胃健脾,润养肺燥,如芡实粥、莲子粥、苡米粥、百合粥、芝麻粥、茯苓粥、红枣粥、香蕉粥和梨粥等,它们皆为药食两宜之品,适当进食能收到益肺润燥、滋补强身的双重效果,或选用燕麦、荞麦、莜麦等,蔬菜如莲藕、萝卜、木耳、紫菜、香菇、马齿苋、豆制品等。粥须热食,特别是老年人和胃肠道虚弱者。
早秋是痢疾等肠胃系统疾病的多发时期。板蓝根、马齿苋等煎剂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马齿苋
《本草纲目》记载:“散血消肿, 利肠滑胎,解毒通淋”。《太平圣惠方》有治血痢:“马齿菜二大握,粳米三合。上以水和马齿苋煮粥,不着盐醋,空腹谈食”说明马齿苋是清利湿热、凉血散血的好药,可用来治疗湿热腹泻。主要功效有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消炎止痛,止血凉血。主治痢疾,肠炎,产后子宫出血,便血等病症。
板蓝根
《本草纲目》记载:板蓝根主治“时气头痛,火热口疮,热病发斑,热毒下痢,喉痹、丹毒……”板蓝根味苦,寒,无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古云“能入肝胃血分,不过清热、解毒、辟疫、杀虫四者而已”。而现代医学临床同样证实,板蓝根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比如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痢疾等都有抑制作用。
“脾胃为后天之本”,所饮所食皆需通过脾胃的运化,才能滋养全身,因此调理脾胃是饮食养生的核心。脾胃功能障碍者,更要以调理脾胃为先。对于脾胃虚弱之人,切不可一味强调“虚者补之”,以免“虚不受补”,非但起不到补益作用,反而增加脾胃的负担,加重病情或变生诸症,为饮食养生之大忌。而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总之,秋季是脾胃病高发的季节,顺应季节气候的改变是脾胃病患者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就是强调人体必须顺从四季的天气变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能保养机体,促进身心健康,达到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驻黔专家徐 艺
师从于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西医结合博士,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首届中医传承博士后,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行政副主任。
擅 长
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恢复期治疗,功能性便秘、炎症性肠病、脂肪肝、胆石症、消化道肿瘤等,并为消化病患者提供日常保健及心理咨询。
专家坐诊时间及预约挂号方式
坐诊时间:
9月10日(周二)上午
预约方式:
方法一:电话预约挂号
0851-82269999
方法二:扫码预约挂号
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