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历史·贵州70年】红水河畔“女财神”——记贵州省农科院名誉院长 李桂莲

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 | 2019-12-27 22:43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30集系列广播配乐专题

《声音的历史·贵州70年》

红水河畔“女财神”

——记贵州省农科院名誉院长 李桂莲

【声音的历史·贵州70年】红水河畔“女财神”——记贵州省农科院名誉院长 李桂莲

【声音的历史·贵州70年】红水河畔“女财神”——记贵州省农科院名誉院长 李桂莲

00:00 / -

点击上方收听节目


(李桂莲在指导工作 图左一)

她,50年如一日,心系三农,躬耕蔬菜科研第一线,创立、发展和运用反季节蔬菜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贵州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扎根在罗甸等山区推广早熟蔬菜等农业技术,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红水河畔“女财神”,用行动把最好的蔬菜科研写在了贵州大地上。

 

红水河畔“女财神”,是罗甸人民对李桂莲的亲切称呼,也是对李桂莲大半辈子寄情田野的最高嘉赏。已经年过七旬的李桂莲皮肤黝黑,骨子里透着一股精气神。干活不输年轻人,对人总是笑容满面,热情随和。哪里有乡亲们的需要,哪里就有李桂莲的身影。1964年,李桂莲从当时的贵州省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学成毕业。那时,每年3-5月、9-10月是贵州的蔬菜淡季,需大量从省外调进蔬菜,作为蔬菜专业科技人员,李桂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罗甸县火龙果种植基地)

1977年,李桂莲到海南岛进行番茄加代育种。期间,她想到了贵州冬春热量最好的罗甸县。1979年秋,李桂莲带着番茄加代育种的任务来到罗甸县,想利用罗甸的“天然温室”发展露地冬春反季节果菜。从那以后,李桂莲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上山下乡生活。

物质条件的困难,在李桂莲看来不算什么。困扰她最大的问题,是露地冬春反季节果菜当时在我国没有先例,书本上没有参考,实践中也无从借鉴。

边学边做,摸着石头过河,李桂莲天天守在试验田,亲手栽种、浇水、施肥,最终试验成功。试验种植的果菜不但增产15%,还提早10天上市。接着,李桂莲又改良了地膜栽培技术,创新了“深窝地膜覆盖栽培”、“先天膜后地膜栽培技术”,使果菜上市又提早10天左右。但就在李桂莲信心满满准备向村民传授地膜覆盖技术时,不少村民仍心有顾虑。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李桂莲豁了出去。

(罗甸县早熟蔬菜)

在李桂莲手把手的指导下,第一年,黄世雄试种的蔬菜就实现了丰收。为了将实验成果尽快普及,李桂莲开始培养农技人员和“科技二传手”。在罗甸县,经过李桂莲培训的人员累计超过3万人,当地已有15万农民通过种植蔬菜实现了稳定脱贫。胡天英是李桂莲带出的第一批科技二传手,跟着李桂莲学到技术,实现增收致富,胡天英又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起了蔬菜产业。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亩,李桂莲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了一条渐进式的贵州反季节蔬菜发展之路,使贵州反季节蔬菜产业从红水河畔起步,向打帮河流域、高海拔地区延伸,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了省内及部分省外市场的需要,而且在质量上不断优化,并实现出口创汇。由她主持的早熟蔬菜、夏秋等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推广,累计辐射推广6000多万亩,产值超过3000亿元。常年与李桂莲工作的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王天文感叹,李桂莲身上的精神值得所有农业科研人员学习。

(罗甸县龙坪镇马草村早熟蔬菜销售现场)

为了贫困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李桂莲战斗在蔬菜科研第一线,长期深入在贫困的农村,蹲点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足迹遍布全省60多个县市。虽然已经退休,但贵州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桂莲表示她还要继续承担几个重大项目,进一步搞好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传帮带”,通过项目实施,更好地促进农民的脱贫增收,蔬菜产业的发展,为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发挥余热。


70年心怀梦想,贵山贵水巨变沧桑

70年奋力追梦,贵州儿女铸就辉煌

中国旗帜跳动着我们的血脉

贵州丰碑镌刻着我们的风采

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