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7.64万亩烤烟丰收 科技赋能让“黄金叶”铺就增收路
眼下,兴义市7.64万亩烤烟进入采收烘烤关键期,田间地头、烤房内外一片繁忙景象。当地通过科技赋能、专业化管理,让一片片烟叶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更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在兴义市乌沙镇牛膀子村科田槽子烤烟种植基地,成熟的烟叶泛着油亮光泽,烟农们正忙着采摘、捆扎、装车,采收的烟叶随即被送往集群烘烤点。
乌沙镇牛膀子村烟农张林说:“我们种烤烟已经种五年了,今年种了100多亩,今年烤下来的烟也还黄,现在已经第14烤了,每天都是十七八个(工人采摘),今年大概收入在四五十万,明年(计划)再增加点面积”。
乌沙镇牛膀子村烟农范天方说:“以前在外面打工,从2021年回来发展农业种烤烟,流转了120亩土地,今年是6月底开始烘烤的,已经烤到第三轮了。烤烟收入稳定,可以带动(村民)来这里打工,经济一个拉一个就起来了”。
烘烤环节是烟叶提质增效的关键。在牛膀子村下落红组集群烘烤点,村民孙章秀和乡亲们正忙着将烟叶分类编杆,上炕烘烤。
乌沙镇牛膀子村村民孙章秀说:“我们这两天早上都在采烟,中午时候绑(烟),和他们做小工,我们都做得(一)个多月了都做得将近3000块钱了,100多块钱一天,他们大户的烤烟收入越大,我们也有点工做,找得到点钱用”。
今年,乌沙烟叶站辖区种植烤烟11100亩,计划收购烟叶2.8万担,通过“1+N”专业化烘烤模式,由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采摘和烘烤,确保烟叶品质。
乌沙烟叶站副站长张蒋说:“(我们)目前烤房是38个(集)群(烤房点),540栋烤房,从7月份开始,我们就陆续开始进入烘烤,现在已烤974炕,烤得多的,现在已经烤了第三轮,预计(烟农)收入是4200万。下一步,我们加强(烟叶)初分、预检,重点抓分类绑杆、分类上炕,烘师全程指导,片区人员把控烟叶的采摘质量,确保烟农增产增收”。
在楼纳烟区产业综合体,1700多亩烤烟同样迎来丰收。走进楼纳烟区产业综合体双山片区种植基地,烟农胡元虎正组织工人采收烟叶,便捷的交通和合作社的专业服务让他省心不少。
楼纳烟区产业综合体双山片区烟农胡元虎说:“从7月15号以后开始采第一烤烟,每天都有十五六个人,而且烟的质量也还可以。这里地交通也方便,烟叶采收烘烤也方便,都是由合作社的统一上好架子,然后送去烤房,70多亩收入在40多万左右”。
烤烟产业不仅让种植户受益,更成了周边村民的“增收引擎”。每年在烤烟种植、采摘、烘烤等环节,都带动了不少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顶效街道楼纳村村民韦子翠说:“我们是(楼纳)上寨的,这段时间都给他们采烟,12块钱一个小时,什么活我们都做。(从)开始种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做到采烟,(可以)做半年的时间”。
万鲁烟叶站覆盖顶效街道和万屯镇、鲁屯镇,今年种植烤烟11900亩,涉及烟农313户,计划收购烟叶3万担。
万鲁烟叶站副站长王太军说:“我们共有40个集群烘烤点,581栋集群烤房点。按公司的技术方案,我们实行“1+N”的专业化烘烤模式,烤烟在6月28号开始进行第一炕,预计在9月中旬左右烟叶全部采烤结束,预计为烟农创增收4700多万元”。
科技赋能是今年烤烟提质增效的关键。兴义市在烤烟烘烤技术上,强化“成熟采烤、分类上炕、装烟密度、稳温排湿”,严格落实“十个稳温点”烘烤工艺;同时引进远程监控设备,实现烘烤过程精准化管理;推广生物质颗粒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煤,既降低污染又提高热效率。通过烘烤技术的优化与精准把控,减少烘烤损失,提升烟叶品质,促进烟农增产增收。
近年来,兴义市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方法,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农机推广力度,以科技赋能推动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全市市种植7.64万亩烤烟,涉及白碗窑、乌沙、鲁布格、万屯、鲁屯等15个乡镇(街道)的2400余户烟农,计划收购19.26万担烟叶。目前,各地烤烟已全面进入烘烤期,预计9月中旬结束,将为烟农创收3.3亿元。
来源:兴义融媒
编辑:张 珊 符旭芳(实习)
责编:王 军
编审: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