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井村中的“大姑爹”和“特种兵”

综合广播 | 2021-06-20 10:4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新局。贵州省写作学会脱贫攻坚纪实文学专著《决战沙子坡—一个乡镇的脱贫攻坚纪实》《决胜乌蒙—中国纳雍脱贫攻坚纪实》作品精选,贵州省写作学会、贵州综合广播联合推出。 

务井村中的“大姑爹”和“特种兵”

务井村中的“大姑爹”和“特种兵”

00:00 / -

各位朋友好,今天给您推荐分享杜扬的文章,题目是 

务井村中的“大姑爹”和“特种兵”

杜  扬

谭剑是纳雍县文联干部,四十出头。2019年,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勺窝镇务井村还有几块硬骨头没被攻下,谭剑便主动请缨增援务井,当了驻村干部。

谭剑在务井村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大姑爹。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了解农民。他深知,扶贫首先要得人心。他老婆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很支持谭剑的工作。到岗后,他做得最多的就是走村串寨,和村民拉家常,问寒问暖。久而久之,大家都把他当自己人,就亲热叫他“大姑爹了,无论大事小情总来找他。碰到家庭困难生病的村民,谭剑就解囊相助;在村里买东西,也总是说“没零钱就不找了;但凡有哪家婚丧嫁娶,必备礼相送;对老人小孩也经常接济,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做村民的工作也就顺手多了。

比如,村里修产业路要占几户村民的地,原先这几户死活不干,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无果,甚至以粗话相威胁;又如,村里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改种玉米土豆为种桑养蚕,有些村民也不愿意,致使工作一度停滞不前。为此,谭剑与村干部不厌其烦地到村民家开板凳会,促膝谈心,宣讲政策,耐心分析修产业路和种桑养蚕的好处。终于,村民们动了心,信了"大姑爹”。一户两户三四户,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种桑养蚕的队伍。

春种秋收,当村民们看到绿油油的桑叶养出了白花花的蚕宝宝,随后又变成了涨鼓鼓的钱包时,打心眼里信服了“大姑爹送来的党的好政策。

于是,原来那几位阻路的村民也让出了地。产业路修好了,解决了运输问题,又美化了环境。走在平整干净的路上,但见两旁迎风摇曳的桑叶,谭剑说,原先村里的道路都是稀泥,现在小姑娘可穿着白球鞋在路上蹦蹦跳跳了。

谭剑的第二个外号叫“特种兵。他在农村长大,农活干得漂亮,干泥瓦工、搞工程水利,也样样在行。务井村的断头路改造、危房改造、修建公厕等几大难题,硬是被他攻克了下来。尤其是引水工程,更是有口皆碑。

务井村海拔高,长期缺水。虽经多次大规摸引水,都因水源量少,村民还是“靠天吃水。谭剑到岗后,带领村民翻山越岭,另找水源,终于找到了水质好、水量充足、距离近的水源。但水源地地处山腰之上,险峻陡峭几乎垂直,而且荆棘丛生,无路可上,要在此地建聚水池,运送材料可真是个难题。

“特种兵就是“特种兵,谭剑带领村民将材料先绕道运上山顶,再从山顶用轮胎包裹水泥往山腰水源处吊下,沙石则在水源边就地取材,这样几番折腾,就把聚水池建好了。白花花的山泉水,顺着管道唱着欢歌,流进了家家户户。现在,不仅村民的生活饮水得到解决,更让人惊叹的是,村里还修建了一所水冲式公厕,并已投入使用。

被贫困问题困扰了多年的务井村,不仅脱了贫,更是大开了讲卫生、做文明人的新风气!

(作者系贵阳学院教授,原中文系主任,贵州省省写作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