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获奖作品展播丨曾经打马上花山
从赫六高速韭菜坪收费站下站,就进入赫章兴发乡野里坝。沿坝子中的乡村旅游路,一路向东,穿过一幢幢外墙画着民族风情的白墙黛瓦、民宿酒店,一树树阳光下青翠泛光的桂花树,一盏盏伫立路旁的路灯,便进入了韭菜坪东麓的中营村。右转上行,进景区大门,过山腰“韭岭十八弯”,就到了被誉为东方“普罗旺斯”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阿西里西·韭菜坪。这座生长着十万亩野生韭菜,有着“天上花海”美誉,海拔2777米的高山,一直是当地民族同胞燃篝火、祭花树、跳花坡的“花山”。
在野里坝到韭菜坪乡村旅游路未修通前,每逢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当地群众或骑马或步行,从野里坝出发,沿大韭菜坪山麓牛羊踏出的逶迤牧道,气喘吁吁地爬花山,赶赴一年一度的节日盛会。坡陡路长,崎岖难行,又烈日当空,爬到韭菜坪山顶,已人困马乏,日近中午。于是有人就此编了一首:“天亮打马上花山,走得鞋烂马掌翻。看倒看倒要走拢,不妨还隔几匹山”的山歌,来形容爬韭菜坪之难。
除了爬山艰难,海拔2000米的野里坝,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还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当地一直流传着“野里坝,野里坝,苞谷没得洋芋大”“姑娘姑娘不听话,把你嫁到野里坝”的顺口溜。先前,这里的人们一直靠几亩薄地,种包谷、洋芋和荞麦,糊口度日。要用活钱,得在农闲之余,爬韭菜坪割滑竹、挖党参,背到周边集市售卖。
2007年5月,赫章成立阿西里西旅游开发公司,开发韭菜坪景区,修通了从野里坝到韭菜坪的上山路。当地人要上韭菜坪,才不再走羊肠道。因韭菜坪风景秀美,一开发便引来了不少游人。可因上山路,坡度大,路面窄,起伏不平,部分路段经常垮塌。每年秋天,一到旺季,大批量游人上山看花,就常常堵车滞留,体验感差。渐渐地,不少游客再不愿进来,村民们进出村子也极不方便。
2015年,赫章县交通运输局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投资1770.24万元,在原路基础上改扩降坡,因地制宜改造路基,修通了野里坝至大韭菜坪全长10.985公里,宽度7.5米、6.5米、5.5米不等的四级乡村旅游路。还结合地形,精心勘测,科学设计,巧妙避开滑坡落石地段,在半山凿出“九拐十八弯”,无意间修出了一条被摄影家们命名为“韭岭十八弯”的网红路。这条路中央划着白色分界线,两旁装有波形护栏,路面平整黝黑,路两边标识标牌规范井然的沥青路,宛如轻风扬动的彩绸,又似缠于飞天臂上的飘带。蜿蜒在韭菜坪龙头山下,盘旋于山腰之上,缠绕着彝人牧庄,一路穿云钻雾,经巉岩过危崖,往上延伸,一直连接着山巅步道。它呈现出的绝美景致,深得游客赞誉。因此,逢节假日和旅游旺季,路上自驾车、观光车川流不息,错车时,司机和游客相互招呼礼让,微笑致意。自驾游客和景区游人,便各自成为对方眼里的风景,相互拍照录像,贮存为一段美好回忆。同样,众多摄影师一踏上这条路,便会在惊叹中频频按动快门,拍蓝天白云相辉,摄花山路景相映,于是一张张风光大片,便在各类影展大赛上获奖。引来更多游客和网红,在花山抢镜头打卡,占机位直播,争相与这段路同框,以期赢得更多眼球和流量。
短短十公里的野韭乡村路,一端连接高速,一端通往花海,与野里坝周边村寨和景区紧密相连。不仅方便了沿线中营村、中寨村、双河村的村民出行,还将二台坡大草原、千年杜鹃、纳雍九洞天、水城梅花山、威宁草海等景区景点一线串珠,成为贵州全域旅游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线路。便利的交通,让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坐在家里挣钱。也为当地农旅产业带来了勃然生机。便利交通,既给游客带来愉悦体验、意外惊喜,也给当地汉、苗、彝、回各族群众带来了人气、财气、喜气。
时下,野里坝到韭菜坪的乡村旅游路两旁,伫立着一排排村民们精心打造的农家乐、餐饮店、采摘农庄、民宿、酒店和宾馆。这些实体老板,大多是当地人,他们立足乡村,做厨师,当老板,竭尽心智,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旅游元素,为广大游客呈现独具地方特色的二秀烙锅、杨家清真牛肉、苗家回锅肉、蜂蜜苦荞粑、洋芋饺子、柴火烤土豆、烤鸡蛋、烤玉米等美食,并精心研制蒜香辣椒面、煳辣椒面、酸萝卜、烧青椒等小吃佐料,拴住游客的胃,在赢得回头客的同时,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而不具备经营条件的村民,则利用独特气候,流转土地,种蓝莓、葡萄、桑葚、半夏、莲花白等经济作物,试水新产业,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寻找可持续增收路子。
野韭乡村旅游路,不仅方便游客,富了村民,还引来了外资。早在2018年9月,27岁的香港青年梁安莉和母亲陈洁来韭菜坪旅游,看了山顶的10万亩天然韭菜花海后,面对白云蓝天和平旷的野里坝,便有了在此种花卉,发展芳香产业的念头。回去后,在广州成立了港华农业科技公司,与赫章县签订了投资协议,全力发展芳香产业。他们来到中营村,在村支两委配合下,整合全村土地,种芝樱、薰衣草、马鞭草、万寿菊……不但自己开辟了新产业,还改变了韭菜坪景区“花期客旺,淡季人少”经营状况,使景区“花谢客不减”。同时,中营村还规划建设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韭菜坪民族文化园。园内设民族文化展示馆,有火把广场、十二兽首雕像等集旅游、文化、吃、玩、娱、购为一体的民族特色体验游乐场所,既增强游客体验感,又加强了乡村旅游业态。兴发乡政府还以 “多彩世界·七彩人生”风格为主基调,着力改造村容村貌。动员村民在房屋外观上融入当地各民族的图腾、色彩、文化符号等元素,进行建设。目前,中营村民居外观及庭院,全部以少“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民族服饰颜色为主要元素,统一规划、设计、改造。走进村中,就如同进入一个多民族和谐聚居的特色村落,让人目不暇接……
“修一条路,成一道景,连一片景,富一方民”的愿望,赫章县交通局在野里坝到韭菜坪这条乡村旅游公路上实现了。这条乡村路,之所以会成一道景,连一片景,是因为设计者们别出心裁,建得好;建成景后,景区与村委会又齐抓共管,当地群众又大力配合,分段承包,积极参与管护运营。因而,这条才成了真正的旅游路、产业路、致富路和民生路。而今,这条公路穿过的村庄,已获得了“甲级旅游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贵州景观优美森林村寨”等若干荣誉。
如今在野里坝,家家门前连公路,户户院内可停车。本地人不再骑马,而是牵马给外地人骑。出门办事或上韭菜坪,驾车也就片刻工夫。为此他们编了一首:“擦擦嘴巴上花山,油门一踩过山弯。停车场里瞄一眼,车牌多是湘渝川”的山歌,来表达日子的丰盈惬意。
“四好农村路”项目的实施,修建的是村路,连接的是民心,通达的是富裕,最终实现的是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它连接千家万户,串起绿水青山,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快步奔跑,过上了一年比一年强的火红日子。
作者:李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