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时间的答卷丨邓恩铭:志在苍生 为国为民
经过山东、贵州两地学者的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或文献,找到了四十三篇邓恩铭烈士遗留下来的家书、信函、文选、诗抄等,汇编成《邓恩铭文集》。这些文章,对研究邓恩铭烈士的生平思想、对研究中共创建尤其是山东早期党组织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邓恩铭
立志报国 北上求学
邓恩铭,原名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佑民。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他从小勤思好学、聪颖过人,6岁入私塾,10岁入荔波县立初等小学读书。在进步教师的教育影响下,朴素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在少年邓恩铭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为实现读书报国的志向,16岁的邓恩铭离开荔波,跋山涉水千里北上,投奔在山东的亲属。1918年,邓恩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学校,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进步书籍,立志要投身于拯救民众的革命斗争中。
《邓恩铭文集》收录了邓恩铭家信13封,最早一封家信《致父母》,写于1917年10月14日,信中邓恩铭说:“吾人欲图成一事,必经大艰难、大困苦,而后能达吾人之目的”。与司马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千古格言,同工异曲。当时邓恩铭十六岁,正是青春年华,有远大理想,具备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的精神。

投身革命 参与建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反帝爱国热潮很快席卷齐鲁大地。邓恩铭以极大热情参与其中,成为济南学生运动领袖。在此期间,他与王尽美结识,并成为革命伙伴。他们一同创办“励新学会”,出版《励新》杂志,一同建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邓恩铭和王尽美出席大会。在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刚满20岁的邓恩铭占据着多个“唯一”——唯一来自西部偏远山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唯一的中学生。中共一大后,邓恩铭回到山东,在济南、青岛、淄博等地从事党的组织、宣传和工运工作。
1923年春,邓恩铭受党组织派遣到青岛,筹建青岛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世界是工人的!”邓恩铭在致中国早期工运领袖邓中夏的信中自信地写道。1925年2月,邓恩铭领导胶济铁路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4月与王尽美共同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第一次同盟大罢工又取得胜利。青岛的工人运动浪潮翻涌迭起,给敌人极大地震撼。在斗争中,邓恩铭充分展示了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邓恩铭文集》收录的第九封家信《致弟弟》,写于1925年9月20日。这是邓恩铭写给弟弟们的唯一家信,信中说收到了六弟邓恩光的信函,说家乡米贵,想要大哥邓恩铭接济一点钱买米。邓恩铭当时在青岛开展工人运动,又是党组织领导者,掌握党的活动经费,可是他决不挪用党的经费,只能解释“无力顾家”。他信中勉励弟弟们不要贪玩,要发奋用功,要孝顺父母和老祖母,兄弟间要和气团结。

生如夏花 血沃齐鲁
1925年5月,邓恩铭因领导青岛工人运动,不幸被捕并被驱出青岛。不久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又秘密潜回青岛,继续领导革命斗争。11月,山东地执委机关被敌人破坏,他被捕入狱,遭受残酷折磨并患上肺结核,后因肺病严重保外就医。1929年1月,因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在狱中,他领导建立狱中党支部,组织狱中斗争。他趁着日军撤退,国民党刚接管济南之际,利用敌人监狱管理疏漏,组织两次越狱行动,7名同志得以脱险,他却因受刑太重身体极度虚弱,被军警捕回打入死牢。1931年4月5日,邓恩铭等22名优秀共产党员在济南侯家大院刑场英勇就义。
《邓恩铭文集》收录的狱中绝笔:“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是邓恩铭慷慨就义前留下的诀别诗句,表达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和对革命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心。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共产党组织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邓恩铭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守理想、践行初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生命价值和伟大精神。
文章来源: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天眼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