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青年导演新作的最大惊喜之一
影向标|第二百五十一期
《小伟》
得分7.5分
1.U兔9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继《路边野餐》之后,大陆终于又有拿得出手的文艺片了。
得病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一个倒计时器,原有的平静生活因为这个压力的前提而颠覆。三人的关系,既紧张又协调,有种真的像是生活多年的默契,也说明作者抓住了这种微妙。
妈妈边在走廊大声责骂小护士,边鞠躬道歉,渐行渐远,以及前面的一整个长镜头,实在太抓人。爸爸回到老家岛上一段段与过去的闪回交错,真实与回忆的影像游戏,拍得既诗意又有想象力。火车上同睡,作者完成了自己现实中的遗憾,这就是电影伟大的疗愈能力。
结尾发现原来开头爸爸看的就是他们的旅行vlog,那开头第四人视角把作者也自然代入了,原来作者一直存在其中,好像隐形人一样回到这个家,重新审视经历这一切,扎心又暖心。
2.tyger tyger9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导师,电影学者。
结结实实的,掩盖不住的才华!很庆幸21年没有错过黄梓的作品。
作为处女作长片,沉郁中透出一份对生命的理解和安然,日常叙事线索和非现实主观视点部分的勾联浑然而不突兀,几处转场的处理显示了导演极佳的把控能力,三位香港演员的发挥可圈可点~
3.奇爱博士9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2020年青年新作的最大惊喜之一。从现实世界逐步通向心灵世界,视听语言细腻讲究,叙事情感动人心弦。
4.西帕克7分
影评人。
一家人面对死亡的不同视角,27年后又见《暴雨将至》式三段结构。
5.陆支羽7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虽然是迫于无奈之举,但真的有点太浪费《慕伶,一鸣,伟明》这个命脉相连的原片名;它仿佛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律感,而作为间隔的两个“,”也都在影片中过渡得恰到妙处。
2.即便这样的家庭题材已有太多珠玉在前,但黄梓导演依然玩出了独属于他的自由。
3.第三章节的超现实逸出,能看到导演尝试刺破叙事壁垒的努力。
6.闵思嘉7分
影评人。
把那种生活中的褶皱和缝隙拍得细细密密,母、子、父三个维度,三种对生活的体认,最后聚合成老屋下的余晖,它是私人的,但那种质感又具备通感,是家庭也是个人,是回归也是逃离。
7.王昕6分
电影研究者。
通过母亲、孩子、父亲的不同侧重切入一个患癌家庭的多重经验与感受,慢慢由实入虚,最终在寻访里模糊时间、空间和不同代际生命的界限。从创作理念和低成本处女作执行的角度来说,都相当不易,粤语和广州(方言和真实城市)也有加分。
可惜的是,三段的方式没能混合出新的东西,反而因为分散加倍暴露了每个人物塑造上的欠缺/刻板。相对而言,只有穿着伯克利套衫、被河滨分校录取,因为父亲的癌症可能要参加高考的儿子有较复杂的心理呈现。最后部分长镜头内部的时空转换也做得比较生硬,缺乏奇迹时刻。
8.赛人6分
影评人。
意识流会干扰到生活流,也让全片的写实意味不至于就事论事,而能散布些流动的意味。绝症是人生的不可抗力,也是剧力最可依赖的驱动。好就好在,它没有那么大张旗鼓地像某些抗癌影片一样,去美化生命的停滞,在承认这是常态之余,也相信生命匆匆走过的痕迹,会以另一种速度继续存在。
《武汉日夜》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闵思嘉7分
影评人。
影片的日与夜是从时间线上去讲今年武汉最艰难的时期,是自然的维度。你能看到很多空镜,这不同于普通纪录片中的空镜,而是在隔离期的一种无人机影像,在这场灾难之后,这类试图跨越距离,记录空城景观的影像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类型。
具体到人物身上,影片又分成了生、老、病、死、愈五个层次,这是生命维度上的描绘。它与“日夜”这个自然上的时间维度共同构成了影片的叙事网,余下的就是真实的力量。
那些给病人家属送遗物的哭泣,不知道何时回家的等待。印象很深的是看到医务人员收拾离世的病人留下的随身物品,它们被橙色的大袋子打包放在污染区,在那些半人高的袋子上,有一个粉色的书包,那是无数在画外的、不可见的、却又被记录下来的、流走的日夜。
2.风间隼7分
影评人。
难得的反映武汉抗疫实况的纪录片,虽然是我们在国内大银幕上仅能看到的“局部真相”。跟拍了几组病人和医护人员,记录下几段真实的生死时光。苏洁哭别父亲,家属来收取亡者衣物,医生不停道歉,疫后赏樱……都是令人难忘的段落,彰显普通人卑微的愿望和崇高的努力。
在电视新闻的冰冷数字背后,正是这一个个小人物在承担着苦痛,温暖着世界。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纪录片面世,让我们看到不同身份的人物经历的更多故事,还原当时真实的众生相。
3.奇爱博士7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纪录电影《武汉日夜》无疑是一个抓人的好题材,能拍摄这样的电影,需要勇气,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巧思。我们可以在这部反映武汉抗疫题材的作品中,看到李丹枫对拟音的运用,也可以看到署名曹金玲的编剧——面对海量的题材,如何进行取舍,讲好扣人心弦的故事,最终以电影化的规格呈现在大银幕上,需要创作者的巧思提炼,殊为不易。
当然,从更广义上讲,我们每个国人都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我们的故事还在不断延伸,而一线医务工作者就是当之无愧的明星,是这时代最可爱的人。
《武汉日夜》的故事远没有说完,它每天都还在书写,可歌可泣。在防疫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我们需要这部电影汇聚力量。
《幸运电梯》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独孤岛主4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密闭空间设定有意思,但没能得到完善处理,许多时间主人公的言行停留在“消磨”层面。
《指挥家》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奇爱博士7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荷兰电影《指挥家》,讲述的是世界第一个女指挥家的故事,在这个流畅的传记电影背后,是性别、移民、阶级等一大堆的当代主流议题。当然,还有大量大家熟悉喜爱的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从巴赫、马勒、德沃夏克、艾尔加到格什温,音乐和画面的复杂交混运用,非常贴切地暗示和切合了故事情节。
整个电影刚看起来像是一个“美国梦”的传统叙事,但影片最后的字幕又非常沉重地告诉我们:男女平权绝不只是呼吁和口号,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实践。指挥家这个特殊职业,关乎权力,对女主角来说,更关于爱情,关乎梦想。
《与我跳舞》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西帕克6分
影评人。
尬舞喜剧,说是歌舞片,其实更像是末路狂花式的公路片。最有趣的部分是,想象中的舞蹈和一地鸡毛的现实的反差。催眠其实象征着人的欲望,也只有想要被催眠的人,才会真正被催眠。
2.独孤岛主6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三吉彩花很美,其他部分比较流水线,基本忘了。
3.奇爱博士6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三吉彩花很青春可爱,但也再次证明,歌舞片还真不是临时培训培训就能拍好,对演员自身的要求太高。比较令人感慨的是,1960年代和玉女尤敏合作“香港三部曲”的东宝小生宝田明在《与我起舞》里还有大量戏份——尤敏这都仙逝25年了,而87岁的宝田明依旧老当益壮神采奕奕,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