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北京人》十年再回归,倾斜的舞台倾倒观众
10月19日起,北京人艺曹禺经典名作《北京人》再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这部首演于2006年的作品距离2012年上一轮演出后整整过去了十年。此次的重新排演,除了阵容上由一批新的演员担纲,对人物的理解,作品的解读,也同样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导演李六乙认为,“演员们是用生命去表达和交流。”“曹禺先生的戏很安静”让观众在安静中,去沉淀下来,进而能够思考生命的意义。该剧将上演至11月5日。
“三个半小时,很慢很静很长”《北京人》是曹禺的经典名作,创作排序上在《雷雨》(1934)、《日出》(1935)、《原野》(1937)之后。三幕话剧《北京人》1941年在重庆首演,彼时剧中愫芳的饰演者为张瑞芳。同三部前作中皆有激烈乃至惨烈的矛盾冲突不同,该剧描绘了一个旧中国封建大家庭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最后彻底崩溃的过程。
曹禺先生昔年在谈到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时说,“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地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作品中既写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又写出了人性的善与美。作为一部经典,《北京人》从1957年起在人艺舞台首演至今,久演不衰。在首都剧场一楼的演员休息室外的墙壁上,就挂着当年首演时的剧照:叶子饰演曾思懿、舒绣文饰演愫芳、蓝天野饰演曾文清。
大面积倾斜式舞台暗含封建家庭摇摇欲坠的命运
岁月不居,人事代谢。此次演出较十年前的演员阵容,主演基本都换了。导演李六乙从启用全新阵容到进行全新解读,寄望让观众看到二度创作的再次创新。一批新老演员将曹禺先生笔下人物的精神内核展现出来,在真实的舞台上,构建起了人物的心灵空间。
曾文清在舞台上的静,是戏中人物的日常,也是演员塑造人物的一种内心表现。“舞台上就是一个‘真’字,只要掏心窝的演戏,真就对了。” 饰演文清的苗驰说道,曾文清这一角色台词并不多,但即使是不说台词的时候,整个人物状态仍然“像吞铅块一样,吞进去之后,虽然表面是松的,但内心的沉重和困惑是可以让人看到的。”
剧中其他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邹健饰演的老太爷用“岩浆涌动”来形容自己在剧中复杂的情感关系,让这个老太爷在落魄中又表现出可悲及可怜;雷佳饰演的江泰,满腹牢骚,挣扎拧巴,“他和文清就像AB面”,理性的思想下是自己清醒的痛苦……再加上杨懿饰演的瑞贞和李京旭饰演的曾霆,这对少年夫妻背负的束缚,时刻刺痛人的心;高倩饰演的陈奶妈像春风一样吹进这个家……
作为该剧的另一亮点,知名艺术家、导演易立明设计的独具风格的舞台呈现方式从首演之初就备受关注。倾斜的舞台,被白纸覆盖而成的素白色院落,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诡谲的色彩。封闭的空间中,又延伸出时空的交错,大面积的倾斜式舞台,暗含着这个封建家庭摇摇欲坠的命运。全剧最后,当舞台装置进行大幅度倾斜,演员在舞台上以几乎要倾倒的姿态站立,再加上作曲家郭文景所作音乐的烘托,作品给予观众一种内心的极致冲击,看后带来无穷回味。
(内容源自澎湃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