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丨“三十而立”!江界河大桥建设者张胜林: 以青春之我 逐梦想之桥
在我国获得的9座桥梁获得世界桥梁界“诺贝尔”奖——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中,贵州占据了4席。张胜林参与建设了2座。在近乎清一色男性从业者的领域里,她是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军人物。回到她梦想开始的地方,来看看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胜林别样的“三十而立”。
江界河大桥,位于瓮安江界河景区震天洞峡谷,全长461米, 1995年竣工通车。它的建成,宣告桁式桥梁新的世界纪录诞生。
“快到了快到了,前面就是江界河大桥。”
车靠近瓮安江界河景区震天洞峡谷,张胜林就不停朝窗外打量,缕缕阳光洒在她微笑的脸上。她说:“每次来这里,看着大桥棱角分明,两岸风景宜人,让人心情愉悦。”
“那是江界河大桥建设指挥部,当时我们叫它‘小布达拉宫’。”一下车,张胜林就指着桥边一幢老旧的两层小砖楼,饶有兴味地回忆起当年。
江界河大桥建设者眼中的“小布达拉宫”
走在荒废的施工便道上,看到几块杂石,她说起这座桥的混凝土是就地取材,将山上的砾石清洗、打碎,跟水泥按比例拌合而成。发现杂草堆里藏着一个地锚,她立马掏出手机拍照,喃喃说着建桥时,这个家伙使出了力拔山兮的劲儿。只言片语间,仿佛又见那张青春的脸。
张胜林拍摄江界河大桥
今年是张胜林参与桥梁建设的第三十个年头。“三十而立”,她主持建造的大小桥梁举世瞩目,各项大奖拿到手软。
张胜林所获荣誉
大小井特大桥,2018年6月完工,为世界最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由张胜林带领团队完成,是贵州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世界级大桥。
平塘特大桥,2019年通车,是国内山区跨径最大的三塔组合梁斜拉桥,其16号主塔高达332米,相当于约110层的高楼,为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桥塔。张胜林主持了该桥的修建。
每当遇到艰难挑战,她就会想起从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贵州,参与建设的第一座桥——江界河大桥。
“那时,我每天背着卷尺、墨斗、水平仪等工具。大量的计算要靠手工完成。拉卷尺要一毫米一毫米地校对尺寸。”张胜林说,这些经历让她树立了牢固的质量意识,此后无论修建哪一座桥,她都会首先拿出精益求精的态度。
当年用于测量的卷尺
作为当时工地上唯一的大学生技术员,张胜林被寄予厚望,承担了项目测量、质检等多项工作。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尝试、推翻、再尝试,循环往复,曲折成长。光是卷尺,她就用坏了上百把。为了确保一个定滑轮的安全运转,她还爬上了40多米高的人字吊装桅杆检查设备。
“注意安全,快下来!”老前辈们爱惜人才,劝张胜林把在钢筋水泥间爬高上低的活儿交给别人。二十出头的她嘴上答应,可实际工作中还是如此。有人说她不可理喻,张胜林也笑自己年轻时对待工作过于狂热,又有些认真地说“不这样做,我不放心。”
建设中的江界河大桥
大桥合龙后,张胜林曾一个人来到拱座下方,待了许久。清晨,山里常常会起雾,看不到对岸。她说,那天快到合龙的时候,一下就云开雾散,天堑变通途。谈到通车后的事,张胜林更是满脸笑意,“路过大桥时,我看到当地老百姓挑着扁担从桥上过,脸上洋溢着喜悦。这个就是建桥让我感觉到幸福的地方。这座桥,开启了我通往桥梁梦想的大门。”
梦想的大门被打开,道路却并不会一帆风顺。虽然当年的卷尺已经升级为电脑软件,但挑战也越来越大。
2007年,百余米深的悬崖,湍急的洋岗河水,务川珍珠桥的建设让她仿佛回到修建江界河大桥时。尝试、推翻、再尝试,张胜林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埋头钻研,把负角度竖转施工工艺技术落实到了图纸上,让重达千吨的拱肋空中转体72度,完成大桥合龙,再次创造记录。
务川珍珠桥转体施工
拱圈浇筑过程中,角度有点向外倾斜,在场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一阵大风会不会把拱圈吹下去?”有人提出质疑。张胜林专门和工程监控单位开会讨论,通过科学严谨的计算告诉大家,“没问题!就算12级台风吹来也不怕!”
然而,真正实施转体时,张胜林依然十分紧张。“四条拱肋转体四次,最后转完,我回家睡了超过24个小时。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不准失败的。”说到桥,张胜林一丝不苟。每一次的创新,几乎都是在高强度的压力和脑力劳动中完成的,她因此常常表现得沉默寡言。
但说起建桥人,张胜林多了一份温柔,缘起依然是在江界河大桥。
江界河大桥建设者们
“那时常常晚上浇注混凝土,很多工人会累到躺在沙石堆上睡着。后来,我在做方案的时候就会思考,如何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或者根据社会的发展,往装配化方向转型。” 2016年担任总工程师后,张胜林将专业价值观和人文情怀融进了每一道工艺设计,在大小井特大桥、平塘特大桥等工程的建设中,向世界桥梁贡献了“贵州方案”。
乌蒙山特大桥,是张胜林正在推进的又一力作。她提出了全新的桥梁结构形式,节约自重27%,将高空作业转移到地面进行。“贵州省近20年在山区桥梁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乌蒙山特大桥全桥可以做到装配化施工,算一个有益的新探索。”张胜林介绍,这座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座钢桁-混凝土组合拱桥。
张胜林在乌蒙山特大桥建设现场指导工作
每次路过自己建造的大桥,张胜林都会停下来看看,用专业的眼光观察桥的变化,琢磨桥梁设计的耐久性,和后期运营养护的效率,也将心中万丈柔情浓缩成朋友圈里的诗意表达。
“青春的行板,常驻山间。”
“回首结缘时,静水深流处。”
……
字里行间浪漫纯粹,泼洒着这位女工程师胸中丘壑眼底温柔。如她所言,“这一方一方混凝土一点点地累积,建造起一座桥梁的感觉,就如同母亲孕育孩子。我的青春和热爱,思想和情感早已融进了三十余年的桥梁建设之中。”
瓮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