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中国人竟然是这么追“星”的

中国航天文创 | 2020-08-18 17:56

《中国航天系列“星辰大海”纪念票》票面设计有奖征集活动,最终有5套作品脱颖而出,被评选为优秀作品。今天为大家带来被选中为票面的获奖作品——《星梦》的深度赏析。

说起这套获奖作品——《星梦》的创作理念,还要从2000多年前说起……

1964年3月,在河南南阳西关的一座东汉末年(或晚至魏晋)的汉墓中,出土了“嫦娥奔月”画像石。

汉画像石《嫦娥奔月》现藏于南阳汉画馆

众多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刻画了许多关于月亮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画像,让汉代先人的月之诗情跃然石上。

“嫦娥奔月”画像石是南阳汉画馆镇馆之宝之一。这块画像石高53厘米,宽106厘米,画面左上方刻一轮满月,内有蟾蜍,右刻一女子,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向月轮作飞腾状,画中布九颗星宿,祥云缭绕。

汉画像石《嫦娥奔月》拓片

但是可能很多朋友并不知道,嫦娥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秦简《归藏》: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到了汉代《淮南子·览冥训》将之前的传说总结了一下:“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嫦娥奔月画像,形象地表达了古代中华先民盼望冲破有限的物质条件和有限的生命束缚,对时空超越、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现在我国探月工程,就是以嫦娥命名的。在1999年3月,我国发行的《汉画像石》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其中第六枚就是选取《嫦娥奔月》画像石图像制作而成。

《汉画像石》特种邮票

《汉画像石》特种邮票——嫦娥奔月

说了这么久的汉画像石,和我们这次纪念票又有什么关系呢?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本次获奖作品蓝色票面中的航天员形象的画面风格和姿态正是画像石中的“嫦娥”的变形体。

两张纪念票中利用画像石中围绕“嫦娥”的祥云和吉星的纹饰经过变形设计,在两张票中分别构成了“5”和“0”的数字,结合红色票面中央的卫星图案,来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五十周年。

月亮在古代也被称为“蟾宫”。中华民族自古就不断在仰望星空,对月亮的观察更是十分细致。

在不断的观察月亮的过程中,人们对月球上的阴影的想象逐渐具化,变成了蟾蜍和玉兔。

蟾蜍、奔兔与桂树:西汉墓壁画的月亮形象 (出土于河南磁涧)

出土于河南磁涧的西汉墓壁画中就有蟾蜍、奔兔与桂树同在月中出现的画面。

在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更是以鲜艳的色彩,为我们描述了有关日月传说的生动场景。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该T形帛画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候利苍之妻——辛追的随葬品,覆盖在锦饰内棺的盖板上,保存完整,色彩鲜明,内容丰富且生动,技法精湛。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呈现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

帛画的发现 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辛追墓T形帛画经历2000多年的沧桑,仍旧保持完好的状态和鲜艳如初的色彩,实在令人惊叹。这与埋葬的方式有很大关系。从考古现场来看,围绕着棺椁,第一层是木炭,第二层是白膏泥,这两层材料紧紧地将棺椁包裹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小空间,隔绝了光线。木炭用于吸潮,白膏泥渗透性很低,用我们现在的技术术语来讲,就是一个质量极高的“恒湿恒温”的环境,所以帛画得以保存至今,完好如初。

帛画从结构上很明显的分为三个部分,即天上、人间、地下。其中天上部分画在帛画上面最宽阔的位置。

左上角是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

画面右上角的太阳上有一只黑色神鸟,《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说太阳是被金乌托着运行的。

东汉 白虎三足乌图

其实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关于演变的原因,现代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大家认为能托着太阳的神鸟不应该和自然中的乌鸦一样,于是就加了一只脚以作区分,西汉后期各类出土文物和古籍中的记载都统一把金乌定义为三足了。

这又一次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天体极其细致观察的结果。现代学者认为画中的金乌就是中国古人观察到太阳黑子现象的证据。

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日》中说:“日中有三足乌。”此“日中神禽”或认为“指日之精”(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别看太阳黑子看起来好像只有一点点大,其实大的太阳黑子直径可以达到50多个地球那么大!)

有学者认为,“三足乌”实指“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肉眼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层)上出现的巨大漩涡状气流,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特征。因温度比周围低1000-2000℃,显得暗淡而得名。黑子形状不很规则,以圆形或椭圆形居多,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成对或成群出现。其寿命长短不一,多数出现几天到几十天,短的只有几小时,少数长的能够维持几个月,甚至1.5年。此生彼灭,时多时少,平均周期约为11年。

2017年3月28日,考古人员在陕西省靖边县渠树壕汉代墓群发现一座被盗砖室墓,墓室里绘制了包括二十八星宿在内的星空图,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星形、星数、图像、题名四要素齐备的二十八星宿图,也是目前已发现内容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

上古时代我国古人为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转,把广袤的星空划分为28个星区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中国星官图 北京天文馆

*星官:天文学术语,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为了便于认星和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的一种事物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官。

回首两千年前,古人望着一轮明月,将对太空的向往和想象刻在了石头上。两千年后的今天,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杨利伟

2008年9月27日,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的翟志刚进行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从画像石上的嫦娥,到纪念票中的中国航天员,小小的票面,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太空梦,也是梦想化为现实的一种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