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荐读丨“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展现四种“人心战场”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是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适逢陀氏诞辰两百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推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系列,以《穷人》《双重人格》《地下室手记》《赌徒》,展现四个让人并不陌生的“人心战场”。
“人是一个奥秘。应该解开它,如果你毕生都在解开它,那你不要说损失了时间;我在研究这个奥秘,因为我想做人。”1839年,尚未年满十八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兄长写的一封信里写下了这句著名的话,每每论及作家创作特点时,这句话经常被引用。这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先驱、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在其创作生涯中一直以敏锐的目光审视人心和现实,他笔下塑造的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有一种让读者沉浸其间并生活在主人公世界里的魅力,进而在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活动中发现熟悉的人、亲近的人,甚至是自己。鲁迅曾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可以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每个人设都肩负使命——揭示不可思议而又艰涩苦楚的生活真相,而这真相的核心关乎人性的奥秘。
《穷人》《双重人格》《地下室手记》《赌徒》四部作品,展现了四种人格纠结。《穷人》不仅是陀氏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这是他“怀着热情,几乎是流着眼泪”写成的小说。在这部书信体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一个在物质层面极度贫穷的人,但他没有因此而丧失自我意识,没有因此而丧失爱的愿望和爱的行动力。主人公马卡尔的呐喊振聋发聩:“做一个高尚的人吧,在患难中要坚强;您要记住,贫穷不是罪过。”凭借该作,陀氏在俄国文坛闪亮全场,赢得“新的果戈理”的赞誉,文学评论家瓦列里昂·迈科夫明确指出:“果戈理也好,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罢,表现的都是现实的社会。但果戈理主要是社会诗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是心理诗人。对于一个人来说,个体作为某个社会或某个圈子的代表而言重要;对于另一个人来说,社会本身因其对个体的个性产生影响而言有趣。”
在《穷人》的姊妹篇《双重人格》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次把分裂人格引入文学。一个温顺的人,由于长期遭受屈辱,内心的恶魔被激出来,仿佛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引发了一场又一场激战:忠厚与狡猾,正直与卑鄙,耿直与谄媚,诚实与欺骗,宽容与算计……评论家认为,《双重人格》表达的是由于意识到撕裂而“毁灭的灵魂的解剖学”,“是病理学,不是文学”。不管是解剖学还是病理学,这类评价都是从不同侧面发现并肯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挖掘之深。陀氏则自称“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换句话说,对于作家来说,人的心理现实、隐藏在人心幽暗“地下室”里的现实,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解开这个现实的奥秘才能解开人这个奥秘。
创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速度之最的《赌徒》,无论是在爱情描写中还是在赌博细节描写中,都有着较多的自传成分。赌博的狂热曾经长期控制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写完《赌徒》后他彻底金盆洗手,留下一部写尽了赌博恶之花的小说。
《地下室手记》被公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路标作品。这部俄国版《哈姆雷特》以其反英雄、反理性直接影响了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创作《堕落》,被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称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生涯的顶峰”。
在“穷人”“双重人”“赌徒”“地下室人”的内心挣扎中,我们不难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生命的理解。理想的生命形态是怎样的呢?正如他在写给哥哥的信中所说:“生命是一份礼物,生命是幸福,每一分钟都可能成为幸福的一个世纪。现在,如果改变生活,就会以一种新的形式重生。”
陀氏作品问世以来,各种语言的翻译本层出不穷。译本的精良与否自然是重中之重。“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的四部作品,均采纳国内权威译本。《穷人》的译者许磊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知名编辑,翻译有普希金、屠格涅夫、柯罗连科等人的作品。《双重人格》的译者臧仲伦教授生前是北京大学教授,翻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大量作品,并与巴金先生合译了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赌徒》的译者刘宗次教授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了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雷巴科夫等作家的小说。《地下室手记》的译者刘文飞教授是著名翻译家,曾获俄罗斯友谊勋章。为了增进读者对作品的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邀请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数十年、来自北京大学的赵桂莲教授撰写序言,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比较深入地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伟大作家的基本创作面貌。此外,俄罗斯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国,也是一个艺术大国,有深厚的文学插图传统,为了体现这一点,书中配有俄罗斯著名画家专门为作品绘制的插图。这些插图以卡片的形式呈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及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