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 艺术十日谈丨樊丽娜X南方:几何机器人的艺术身份
为了和艺术相遇
我们仍可在对话中行进
《裂变 艺术十日谈》
倾听一些与艺术有关的声音
点击收听音频
樊丽娜X南方
第二日:几何机器人的艺术身份
樊丽娜,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和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目前就职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贵州省博物馆“裂变—数字艺术的全球化浪潮”展览机器人单元】
艺术家:姚燕安+樊丽娜
作品阐释:
本次展览作品选取了以空间几何机器人为主题的动态艺术科技作品,四维空间是主轴逻辑。以一维空间的抽象几何直线为基础单元,将其具象化为物理实体的可转动直杆与可伸缩直杆,构造出表征二维空间的步行三角形机器人与平面雪花机器人、代表实体三维空间的滚动立方体机器人与曲线立方机器人、以及意向四维空间的五行五胞体和超涡旋机构,整体上构成了几何空间的运动连杆意向。
从柏拉图与欧几里得宇宙空间的几何构成哲学、达芬奇人体动作手稿的运动表现、以及塞尚和马列维奇用纯粹几何元素作画的艺术思想获得启发,并受到爱因斯坦四维时空与高维几何学的观念冲击,试图探索将文艺复兴期间启蒙的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转换到对机器的理解,反思并存于宇宙空间的以钢铁为组成元素的机器人与以碳水化合物为组成元素的人类之间在已来和未来时代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对机器的尊重和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
【这些机器人的展览是如何形成的?】
作品 1 超涡旋机构
(1)动态装置
尺寸:1.5m*2m(包含半球)
材质:上部 ABS,下部:铝合金
运动轨迹:上部旋转
占地空间:2mx2m (固定)
作品说明: 一维空间有前后,二维空间有左右,三维空间有上下。二维和三维闭合空间均有内外,且内与外 之间因有密闭边界隔离而不相通。四维空间在前后相通、左右相通、上下相通之外,增加了内外相通 的特性,即无内无外,内外可互换。 超涡旋艺术科技作品,是受四维空间启发而设计的装置,将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巧妙联接,以涡旋运 动使得该装置的内外相通,内外翻涌运动,无限往复循环。该作品将抽象的几何图形具象为三维实体 装置,再加以意向的动态运动,将无象的四维空间特性展示于世。
(2)动画图:
(3)数码微喷(示意图):
作品 2 三角形机器人
(1)动态装置
尺寸: 长 2.3 米,高 2 米,宽 1 米
材质:铝合金
行动轨迹:行走
占地空间:6m 长 X 宽 2m
作品说明:三角形为稳定结构,不可变形,也不能运动。步行三角形艺术科技作品,是世界上首款可 变形且可在地面上移动的三角形装置。此作品在三角形的身上安装了两只足,即成为一款两足步行三 角形机器人,可伸缩变体,亦可抬足步行,打破了机器人仿人形或仿动物形态的传统观念,让机器人 回归基础、本源、极简的三角形几何形态。
(2)动画图:
(3)数码微喷(示意图):
作品 3 雪花机器人
八角雪花机器人(1 个)+六角雪花(3 个)+小六角雪花(100 个)
(1)动态装置
尺寸:大雪花:80cmx80cmx 30cm 铝合金,重量 10kg 1 个
中雪花:60cm 3 个
小雪花:15cmx15cmx6cm,重量 1kg 100 个
材质:铝合金
行动轨迹:滚动,遇障碍折返
占地空间:(最小)6mx6m(最大)10mx10m
作品说明: 雪花机构的艺术思想源于自然界雪花的形态,绝大多数的雪花呈现为六角形。将具象的雪花抽象 为几何上的六角形态,设计构成可灵动变形的雪花意象,以人工设计的精巧装置复现天然生成的造化 之物。把玩于指掌,佩饰于胸前,思设计之巧,叹天地之灵,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以电机驱动雪花机构,使其自行在地面上滚动,即成为雪花机器人。雪花机器人的一个巧妙特性, 是遇到可通过小障碍时即抬腿跨过,而当遇到大障碍无法通过时则自行折返,在运动过程中不需用传 感器检测障碍,而是自动适应。此外,雪花机器人的另一巧妙特性,是当将其置于斜坡之上时,可无 需电机驱动而仅由重力牵引自上而下滚落,即被动行走。
(2)动画图:
(3)数码微喷图片:
作品 4 五行五胞体
(1)装置(不动)
尺寸:1mx1mx1m
材料:铝合金
运动轨迹:手动
占地空间: 3mx3mx3m
作品说明: 五行五胞体艺术科技作品的设计创意,源于四维空间中的五胞体,其三维投影含五个四面体、五个点、 十条边。同时,依据五行说,以五个点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分别染白、青、黑、红、黄五 色。四维空间物体在前后相通、左右相通、上下相通之外,增加了内外相通的特性,即无内无外,内 外可互换。五行五胞体艺术科技作品,是受四维空间的启发而设计。该作品将抽象的几何图形具象为 三维实体装置,再加以意向的动态运动,将无象的四维空间特性展示于世。
(2)运动轨迹及动画(示意图)
(3)数码微喷(示意图)
贵州首个国际数字艺术的顶级展览
《裂变·数字艺术的全球化浪潮》
4月29日——8月31日
贵州省博物馆正在展览中
《裂变-数字艺术的全球化浪潮》展览是从全球化数字艺术的思想和方法入手,是一次具有学术性、公众性、本土化、国际化的科技艺术项目,该展将是贵州首次国际数字艺术的顶级展览。其中涵盖了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林兹艺术节等参展艺术家的重要艺术家作品。不仅是一次全球数字艺术的峰会,更是对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科研、生产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一次国际化与本土化 的实践项目。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
• 古物新生:考古学与数字艺术的融合
• 后生命意向:人与自然、社会、科技的连接
• 合成人间 : 虚拟现实与现实人间的关联
• 算法图像 : 数字艺术的意义
展览亮点
(一)本次展览将是贵州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个涵盖全球化数字影像和多媒体浪潮的国际化的大型学术展览。
(二)本次展览是汇集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44位重要数字媒体艺术家的展览,其中有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家七位,这也是代表全球顶级影像和数字艺术的国际峰会。
(三)本次展览将会有来自全球重要的影像艺术家参展,影像和数字艺术占参展作品的50%,是本次展览的重点,也是与贵州省博物馆的积极对话。
(四)本次展览是一个数字科技+艺术的国际“饕餮盛宴”,是贵州具有国际品质的新媒体艺术事件和网红打卡热点, 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展览场地:贵州省博物馆
《裂变》是一次数字艺术国际化的虚拟时空会面;是一次数字艺术从媒体实验室走向公共场域的实践;是全球化数字艺术与贵州博物馆的一次“核聚变”实验项目;是全球化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症候,也是巨变时刻文明交汇的缩影。这场饕餮盛宴,值得你的驻足!
策展人
Birgitta Hosea| 英国创意艺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小涛 | 1970 年生于中国重庆,1996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0 年创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6 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住于北京,张小涛是中国新锐绘画与新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
李飞 | 1976年生于云南昌宁,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研究馆员。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购票扫描以下二维码
支付宝-贵州省博物馆展览购买二维码
小程序-展览购票二维码
美团购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