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丨南方X 陈小林:你需要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
读书、读人、读世界
人人都是领读者
《领读者》节目由
贵州广播电视台音乐事业部
领读者·全民阅读工作室
联合出品

本期嘉宾: 陈小林
花溪第二小学教师
科学就在身边——走进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我们身边,有个充满奥秘的国度,大家可以随时到这个国度去旅游探险,即使不带地图和向导,也不会迷路。它就是“我们的房间”。
米•伊林出生于乌克兰,是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米•伊林自小酷爱阅读,喜欢大自然,热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他的作品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
《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全书采用屋内环游记的方式,设置了六个旅行站点:自来水龙头、炉子、餐桌和炉台、厨房锅架、碗柜、衣柜。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米•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无须跋山涉水地远行,近在咫尺的房间,就是一个奇妙且神秘的国度。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米•伊琳的脚步去旅行,去探索有趣的科学奥秘吧!
第一站:自来水龙头
现在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自来水。我们每人每天要用掉十到十二桶水。可是在很久以前,在十五到十六世纪,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市民每天顶多用掉一桶水。由此你们不妨想一想,那时候的人是否经常洗澡,是否用很多的水去洗衣服和打扫房间.....
古时候的人用水少是有原因的,那时还没有自来水。那时候人们缺水用,也不太讲卫生。每天早晨,国王只用仆人递过来的湿毛巾擦擦脸、擦擦手。大家都认为,这样就可以了。巴黎人很少换洗衬衣,一个月换一次,有人甚至两个月才换一次。大约两百年前,人们才明白要勤换衣服的道理。
古时候的人生存环境太差,所以生病的人比现在多得多。那时候没人知道,脏是疫病之源。古时候出现过整城整城人死于鼠疫、天花的悲剧。
那么,是什么使人变得健康强壮起来呢?是自来水龙头、肥皂和干净衣服。
为什么水能洗涤污垢?它是不是能像河水冲走木片那样,冲走污垢呢?
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脏手放到水龙头下面用水冲洗,看看手能不能被水冲干净。
恐怕是不会的。没有人这样洗手。我们洗手时,都用一只手搓另一只手。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样可以洗掉手上的脏东西呀。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洗衣服。
肥皂是去污的最强能手。我们都知道,烟炱很难清洗掉。这时候肥皂就派上用场了。给手打上肥皂,好好搓一搓。肥皂扑向烟炱,使劲往外拽它,把它从皮肤上的各个角落中驱赶出来了。
肥皂是怎么做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什么样的肥皂最好使?是泡沫多的还是不起泡沫的?
泡沫多的好使。
那泡沫是什么呢?
咱们仔细看看它。泡沫由无数个小肥皂泡构成,看上去,像包着一层水膜的小气球。正是这些小泡泡抓住了烟炱并带走了它。小炭粒一碰到肥皂泡,就会附着在肥皂的泡沫上,用水一冲就洗掉了。
水能不能炸毁房屋?
从表面看,水是无害的。可实际上,它能像火药那样发生爆炸,而且,和水相比,火药的威力都不值一提!水若使用不当,可要比火药危险二十倍。
美国曾发生这样的悲剧,水毁掉了一整栋五层高的楼房,夺走了二十三条生命。
这个悲剧是怎么发生的呢?
原来,这里曾是座工厂。一楼有个大锅炉,锅炉里面装的水足足可以灌满一个大池塘。
炉火生起后,锅炉里的水烧开了,蒸汽通过管道进入蒸汽机中。
有一次,司炉工打瞌睡了,没有及时给锅炉加水,结果,水越烧越少,最后锅炉烧干了。司炉工发现后,想都没想,赶紧给烧红的锅炉加水。
你们是否知道,把水浇到烧红的铁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水会马上变成水蒸汽。
司炉工刚给锅炉加上水,水就变成了蒸汽。锅炉里的蒸汽太多了,锅炉承受不住压力,爆炸了。
德国曾发生一起更为严重的事故。在这起事故中,二十二个锅炉同时发生爆炸,周围所有房屋都被损毁,锅炉碎片飞到了离爆炸地点五百米远的地方。
水蒸汽真是太可怕了。
第二站:炉子
人什么时候学会了取火?
冬日的晚上,炉火中的劈柴欢快地噼啪作响。望着火苗,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不寻常的画面:燃烧的城市、被围困的城堡……劈柴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让人联想起隆隆的炮声,而火舌则像是快速攀登城堡围墙的士兵。
古时候有人认为,火中居住着火壁虎——火的精灵;也有人认为,火是神明,所以给它建造了庙宇并供奉起来。
这些庙宇中为火神供奉着长明灯,数百年不灭。
点长明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习俗之一。
数万年前,人类还没有学会取火,他们只会寻找火种,就和现在人们探寻宝石一样。
自然界中经常出现树木被雷电劈中着火的现象。
原始人很勇猛。他们经常要和长满长毛的庞然大物猛犸象以及体型巨大的熊展开搏斗。后来终于出现了更为勇敢的人,他们靠近快要熄灭的火了。
我们无从得知,第一个抓起燃烧的树枝并把这种神奇的“猎物”带回家的人是谁。或许,完成此壮举的不是一个人,各地都有人做了这件事。不管怎么说,终于有一些智勇双全的人像驯服野兽那样,驯服了火。
火光照亮了原始人的洞穴和地穴。不过,时隔数千年后,人类才学会了取火。
至今我们还保留着最古老的取火方式,听起来是不觉得很奇怪?
原始人曾用一个木棍摩擦另一根木棍的方法取火。
我们也用摩擦的方式取火,只不过我们是用火柴去摩擦火柴盒取火。
为什么火柴能点燃?
火柴头是用一种燃点很低的材料做成的。火柴头一触碰到滚烫的铁,例如,炉门,就能点燃了。
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933年,第一家火柴厂成立一百周年。
为什么水不会燃烧?
你们想知道原因吗?
这和灰烬不能燃烧时同一个道理。
水本身就是通过燃烧生成的产物。
那得燃烧什么,才能生成水呢?
烧氢气,就是气球和飞艇用的那种气体。
为什么炉火烧旺时会呼呼响?
冬日里,一生起炉火,屋里就响起炉火交响曲。炉火鸣叫着,欢唱着,很像管弦乐队中的小号在演奏;炉门发出的声音很像打击乐鼓铜钹,清脆又响亮。
那这两种声音是哪里来的呢?
想要小号发出声音,得去吹它才可以。
那谁给炉子吹气呢?
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吧。我们生炉子时,炉内的空气随之变热。暖空气比冷空气轻。暖空气上升时,室内的冷空气就进到炉内,占领了暖空气腾出来的空间。这样就形成了气流,一股自下而上穿越炉子的气流。
这很好验证。把几张小纸片放到明信片的边缘上,然后把明信片放到炉门口处。我们会看到,小纸片一张接一张地飞进了炉膛。
小纸片是怎么被抽到炉膛里的呢?
是从室内流进炉膛的气流把它带进炉膛的。像河水卷走掉进河里的木片一样,气流卷走了纸片。
这说明,没人往炉膛里吹气,空气是自己跑进去的。
第三站:餐桌和炉台
炉膛中的松木干柴烧得正旺,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欢快的火焰像乡村音乐家一样,鼓动聚集在炉台上的观众舞动起来:天蓝色的搪瓷水壶像掀草帽一样掀起壶盖,然后再接住它;生铁平底锅吱吱作响,开心地抖动着;就连那个大铜汤罐都放下自己的尊严,撒欢咕嘟,汤使劲翻滚着,结果把汤水都溅到旁边的平底小生铁锅身上了。
你们觉得这里是厨房,可在我眼中,她却是个化学实验室。
和化学实验室一样,在这里一种物质会变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物质。
神奇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锅中。
为什么陈面包会变硬?
把一些面粉装进小袋子里,放到水龙头下冲洗,直到把淀粉都冲洗出来为止。小袋里剩下又黏又有韧劲的小面团,这就是面筋。
面筋有个特点,把它放上两三个小时后,它会变得和玻璃一样又硬又脆。根据这个特点很容易辨识出面筋。
面包里含有能变硬变脆的面筋,所以陈面包会变硬。
为什么面包瓤里都是小孔?
把生面团放进烤炉,受热后的面筋变干变松散了。被束缚好半天的二氧化碳挣破口袋,获得了自由。
这就是面包松软多孔的原因。面包里的每个小孔都是二氧化碳气泡留下的痕迹。
第六站:衣柜
现在是本次旅行的最后一站:衣柜。
我们现在看到的衣柜不大也不小。里面分为内衣区和外衣区。柜门上镶着镜子,它不大也不小。在开始参观衣柜内部前,我们先说说这面镜子。
古时候,在玻璃镜子尚未发明前,人们将银或者铜锡合金制成的凸起金属板当镜子使用。金属镜子在空气中很容易失去光泽,变黑。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玻璃罩住金属表面,不让它接触空气,就像现在把照片放在玻璃相框里那样。
从此就有了玻璃镜子。
现在我们来看看衣柜里都有些什么。你们能看见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这件东西估计你连听都没听说过:用空气做的衣服。解开这个谜题,你们随之就能猜出旅行开始时我给你们出的三个谜题的答案了。
为什么衣服能让人暖和?
衣服能让人暖和吗?其实不是皮袄使人暖和,相反,是人让皮袄暖和。难道不是这样吗?皮袄可不是炉子,你们可能会说:“什么意思?难道人是炉子?”没错,人就是炉子!我们都知道,我们吃的食物相当于燃料,它们在我们体内燃烧。它们燃烧时,我们看不到一星半点火花。我们说它们在燃烧,是因为我们能感觉到身体在发热。
为避免我们体内的热量流失到房间或者街上,我们得给衣服加热,衣服会守住我们身体里的热量。衣服当然也会向外散热,不过要比我们身体散热慢得多。
这就是说,我们让衣服替我们挨冻了。
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相当于三件衬衣厚的衣服暖和?
穿三件衬衣暖和。
原因不在衬衣上,而在衬衣之间的空气上。空气是一种不良导热体,衬衣之间的空气越多,能保护我们身体不挨冻的空气衣服就越厚。
三件衬衣就是三件空气衣服。一件衣服,即便是厚厚的衣服,它仅有一件空气衣服。
寒冬时节我们为什么要在窗上再装上一层窗呢?是为了在两层玻璃之间筑起一层空气的墙壁。空气墙壁保暖,阻止热气从屋内散到户外。
双重窗的作用与两件衬衣的作用相同。
科学家们发现,空气墙壁的保暖性要比砖墙的保暖性还要好。正因如此,人们现在开始制作空心砖了。这种砖很像掏空了馅的馅饼。
用空心砖建成的房子比实心砖建的房子暖和许多。这为什么呢?因为房子的一半是用空气建成的。
我们这趟旅行告一段落了。虽然我们只是光顾了几个站点,可我们却看到了那么多东西,破解了那么多奥秘。
米伊林妙笔生花,将生硬的科学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中,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及屡见不鲜的现象提出了有趣的问题,并在书中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解答,扩大了我们的科学视野。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启发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来观察周围的世界。
除了《十万个为什么》,米•伊林还创作有《几点了》《白纸黑字》《桌子上的太阳》等著名科普作品。米伊林作品译介到中国来已有七八十年,版次不断增加,印数始终不衰,一直是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本文内容由受访嘉宾提供并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