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第一人张明富
壮丽70年•奋进新贵州
——红土地上的“心”未来
40年前,一名17岁的少年含泪离开了一贫如洗的家,“扒火车”闯广东加入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摆脱贫困后,他返乡创业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还就自己发现的一些农村问题“斗胆”给两任总理写信,并得到回音。他叫张明富,是贵州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南飞雁”,也是“中国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第一人”。
傍晚时分,吃过晚饭,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村民陈继群就一边吆喝,一边忙着把基地里的猪赶出猪圈分栏。来到梦润还原土猪基地务工快两年了,46岁的陈继群不想再外出打工了。
“养猪这个活路不累,张总也对我们很好,现在小孩又带了,钱又找了,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很开心。”陈继群笑着说,以前她和丈夫在广东的工厂里上班,离家远没办法照顾老人孩子,回乡后能找到一份每月2500元工资的工作,她很满意。
而她赞不绝口的张总,就是张明富,从“农民工”到“企业家”,再到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他有多重身份,但返乡创业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只做一件事:“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脱贫致富。”也是因为他,名不见经传的大坎村,被冠以“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的头衔。
从遵义城区出发,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走进青山环抱的大坎村,别具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张明富创立的梦润集团办公大楼尤为显眼。集团拥有梦润农民工科技创业园、鹌鹑苗全自动孵化场、梦润还原土猪养殖基地等产业,2018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
即便成了集团董事长,张明富依旧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言谈举止朴实沉稳。回想起40多年前,因为家里的一连串不幸而破灭的大学梦,他依然如梗在心,“刚上高中两个多月,我爷爷干农活摔死了,过两天奶奶也病死了,我妈妈一直是家里老病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家人连饭都吃不起了,我才被迫辍学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沿海地区经济大开发的利好消息不断通过广播“吹”进了闭塞的大坎村,张明富听后心潮澎湃,打算去改革开放的“潮头”找找机会。40年前正月的一天,瘦小无助的他顺着村里那条稀烂的小路边走边哭,将眼泪留给了那个穷困的凉风沟。
“走近那个山沟,我一回头看就哭,觉得妈妈我不知道哪天能回来。走到下面,我斜着眼一看对面的房子,只看得到几家了,那时候简直是放声大哭,压不住那种苦涩。我发誓,我只要有条件,我一定要回来改变我这个家乡。”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张明富不禁眼角湿润。
扒火车、啃馒头、睡大街。广州、陆丰、海丰、深圳……几经辗转,凭着从父亲那儿学来的油漆手艺,张明富最终在顺德一个家具厂安顿下来。他发誓要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那时候在这个山沟儿里,我家就是最穷的。怎么可能我先富起来?但我坚信奇迹是可以发生的。”
好个凉风沟,三年两不收;身上破衣服,家家穷嗖嗖。每每午夜梦回,家乡贫困凄凉的景象总让张明富辗转反侧,返乡创业脱贫致富的想法就在他的脑子里愈发坚定。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整整11年,他辛苦攒下了6万元。1991年,张明富觉得时机到了。
“大家都在农村种地过日子的时候,我走出了大山进城打工了。但是到他们开始纷纷拥向城市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却回来了。贵州的农村那么落后,农民那么不相信自己有作为,我一定要回去做给他们看。”回想当年,张明富感慨自己一直是在逆境中谋发展。
1992年,张明富和妻子在遵义市做起了批发生意。凭着在外闯荡多年锻炼的经济头脑,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批发老板,5年时间,夫妻俩积攒了300万元。1998年,张明富在团泽镇成立了梦润化妆品厂,迈出了下乡创业的第一步,用5年挣了1500万元。
拿着做企业挣到的第一桶金,刚站稳脚跟,张明富就接了一个“烫手山芋”。2003年,团泽镇大力发展鹌鹑养殖,但由于经营不善,鹌鹑产业面临崩溃,养殖户亏损严重。当地领导找到张明富,希望他能帮帮忙。
张明富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钱成立了梦润鹌鹑公司,带领农民发展鹌鹑产业。可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全国性的禽流感疫情,鹌鹑蛋没了市场。妻子李润开回忆,那段日子太难了,“当时我们村里边周边附近都是100多户,每一个农户的产品鹌鹑蛋都等着我们去收,其实那时间根本就卖不出去了,我们白天收,晚上就拉到河边倒了,无论如何钱要给我们农民。”
10个月后,家禽市场逐渐回暖,梦润鹌鹑公司又先后开发糟辣豆豉鹌鹑、卤鹌鹑蛋等系列产品,企业被国家标准委评为“国家级鹌鹑养殖标准示范区”。
企业步入正轨后,张明富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村。担任遵义市政协委员和贵州省人大代表后,他又特意前往多地调研,发现问题比他想象的还严重。
“我看到的农村到处都是在不断的萧条,农村的人,劳动力不断的往城里跑。留下的都是些儿童,空巢老人。这样下去不得了啊。”张明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7年的除夕夜,鞭炮声噼里啪啦响彻大坎村,家家户户围坐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张明富却如坐针毡。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要把农村问题反映给中央,汇报给总理。张明富立刻拿起纸笔,开始书写那封深埋心底、酝酿已久的信。“农民外出打工就能摆脱贫困,进城创业一定能个人致富,但是与农民共同致富那就很困难,那就还是要到农村去创业才行,要与农民共同致富,只有下乡创业,我就想到这个信一定要跟总理写。”他说。
几天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信件上批复:“张明富同志的建议值得重视。”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国务院接着出台《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
张明富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中央采纳了我们的建议,说明我们农村的创意是成功的,是有意义的。我们到农村创业是减少政府的负担,是为农民带一个头,带着农民产生造血功能。”他说。
2011年6月,张明富又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写信,建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民工群体加强党的政策宣传教育”不久后,也得到李克强的批示肯定。2017年,张明富被评为“中国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第一人”。
如今,在张明富的行动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返乡创业的队伍,修马路、建民宿、抓产业,现在的大坎村一派生机勃勃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在念叨:多亏了张明富。
“商业企业强村,绿色生态立村,康养旅游旺村”,这是张明富心中大坎村的美好蓝图。他说,“我想继续把返乡下乡创业带动脱贫攻坚的这样一个梦继续做下去,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找到市场,找准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