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洞村“点石成金”背后的贵州绿色发展之路
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嘱托。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总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举措,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暑假将至,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冷洞村的公路旁,村民们正在一处名为“冷洞”的山洞里平整地面,不久这里将被改建成一个特别的洞穴餐厅,在暑期旅游旺季正式迎客。
冷洞村党支部书记 朱昌国
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向记者介绍:夏天这个洞内非常凉爽,冷洞村也是因此而得名,但它沉寂多年都没有发挥作用。现在村里要把“死资产”变为活资源,将这个面积两亩多的山洞变为能容纳上百人的餐厅,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体验诗意山居,也让老百姓从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
冷洞村位于著名景区万峰林的外围,与万峰湖距离也不远,然而在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国家一类贫困村,石漠化严重、用水困难。为了改善环境、摆脱贫困,村党支部从2003年开始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金银花。在山坡上的石头缝里,这种耐旱的中药材顽强生长,既能为村民增收,又能涵养水土。
村民 郑继书
“金银花药性好,销路不错,又非常耐旱,只靠雨水就能长得爬满大片石头,相比种其他作物需要的劳动力少得多。”村民郑继书说。
村民 李兴德
“村里专门请老师来给大家培训管护金银花,修弱扶强、修密扶稀。”提到金银花种植,村民李兴德满是得意,他家不到两亩的金银花一年最少也有5千多块钱的收入。村里金银花都种在山腰上,不会占用种粮食的土地,还能治理石漠化。
遍布冷洞村山头的2124亩金银花,平均每年能为村民带来80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持续植树造林,以战天斗地的决心向石漠化开战。
冷洞村村委会干部 徐彩萍
冷洞村村委会干部徐彩萍指着眼前的树林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要上山种树,种得比较多是柏香树,因为我们这山上的石头比较多,种柏香树的成活率比较高。”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冷洞村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30%提高到了75%,曾经石漠化的大山变得生机勃勃。环境改善了,村里又引进生态养殖企业,创新性地用金银花添加在鸡饲料中,生产出高价值的鸡蛋远销省外。
贵州实势养殖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 耿常睦
“我们选择在冷洞村投资,正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实势养殖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耿常睦说,目前他们在冷洞村养殖了蛋鸡3万羽,日均产蛋量达2.5万枚。他们自主研发了金银花饲料饲养技术,不仅无需使用抗生素进行疫病防控,还确保了产品的绿色安全。这些鸡蛋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售价较普通鸡蛋更具优势。
现在的冷洞村生态和谐、产业兴旺。当年阻碍发展的嶙峋石山,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宝库”。
村民 付留香
村民付留香说:“现在家里养了20多头牛、10多头猪,一年挣得到十五六万。用水也方便,交通也方便,现在的生活好多了,车子也买起了,房子也修好了。”
冷洞村曾经石漠化严重,遍地是裸露的石头,如今绿树成荫,成了全国文明村,村支书朱昌国感慨万千:“我们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治理石漠化,我们的生态搞好了,我们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下一步,我们打算发展乡村旅游,通过苦干实干加巧干,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我们的村庄更加美丽富饶。”
冷洞村的变迁正是贵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截至2024年,贵州已经完成营造林28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近8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3.3%。
秉承“两山”理念,贵州不断健全生态治理体系,长江上游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等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等31项改革经验列为国家改革成果案例。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8.8%,清洁能源占比超56%,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陈春羽表示,下一步,贵州将继续巩固生态优势,以环保引领产业绿色转型,推动“两山”转化,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健全治理体系与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美丽贵州建设。
协作:兴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