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中国之美|《匠人匠心》
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
每逢春节,大家都试图寻找一种最富有年味的东西,年画成为了首当之选。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板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据考证,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陕西凤翔县,做年画的历史“始于唐宋,兴于明清”。位于县城东边的南肖里村是凤翔年画的中心,根据记载,世代耕居于此的邰氏家族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就在从事木版年画的生产。这门手艺传到邰立平这里,已经是第20代。
9岁的时候,邰立平跟着爷爷邰世勤学画样,给印好的年画上撒金粉。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年画、皮影、砖雕、石雕、画社火脸,无所不精,是当时西府岐(山)宝(鸡)凤(翔)三县有名的“全把式”。那时,邰世勤光皮影就画了一千多件,足够三个戏班同时演戏。过去村子之间盛行“斗社火”,邰世勤只要给哪家画社火脸,哪家就一定能赢。
后来,邰世勤继承世兴老局的祖业,同时创立世兴画局和西凤世兴画局的字号。最盛时期大概在20世纪40年代,他把当时年画品种做到上千种。
与爷爷和父亲比,祖辈的技法虽然都继承下来了,但邰立平感觉,由于缺少那种时代氛围,在有些方面再也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了,比如爷爷的设计,父亲的染色。
木版年画的画版以梨木为主,梨木被砍伐后,需要阴干三年方可使用。从大的方面来看,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画样、刻版、印刷、填色。画样与工笔画类似,就是设计年画的题材与内容。
用墨线定好画样后,将其用糨糊反贴在修得平平整整的梨木板上,等糨糊干后,再用湿毛巾将背面浸湿,用手一点点抠掉纸屑,画样便显现在木板上。再经过“站版”、“浸版”、“刻版”、“修版”、“洗版”等环节,一块雕刻精细的年画墨线版便宣告完成。
恢复传统年画并不容易,在老画版丢失的情况下,邰立平只有沿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设法搜寻散落各地的画样。
“年画面向收藏领域的需求很大,面其实不窄,但是现在我做不过来了。”邰立平渴望得到支持,让他有精力去培养新的传承人。
精致的物件,温暖的记忆。
文本参考: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