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丨今夕何夕,见此邂逅,悦读《诗经》贺婚歌

撰文:孙秀华 | 2025-10-01 21:00

今年的国庆与中秋佳节叠加,“好日子”一长串无疑了。如此良辰吉日,许许多多年轻朋友们不是在忙着结婚,就是在赶去亲友婚庆典礼的路上。古往今来,婚礼向来最受人们重视,仪式感满满,甜蜜度足足,直叫人铭记终生。

中国古代,关于婚姻,有“六礼”之说。即,青年男女经媒人说和,父母允命,终于成亲,要完全具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程序。《诗经》中的“贺婚诗”就是关于欢乐婚礼的赞美诗篇,也与婚姻的“六礼”密不可分。

《诗经》中最著名的“贺新娘”的“贺婚诗”是《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歌的大致意思是说,祝福啊祝福,祝福女子出嫁,吉祥如意,艳若桃花,身体康健,多生贵子,家室和美,欢乐平安。诗中的“之子于归”,即女子出嫁之意,古人把丈夫的家看作女子的人生归宿,故称女子出嫁为“于归”。

而《诗经》中明确写到“之子于归”诗句的诗歌还有《周南·汉广》《召南·鹊巢》《邶风·燕燕》《豳风·东山》等四篇,“之子于归”的含义完全一致。其中的《邶风·燕燕》明显就是一首“送嫁诗”: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历代对这首诗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就字面意思看,“重章叠句”的前三章是一致的,都是在倾诉“远送”女子出嫁之后,即使远远地再也看不到了,也还不愿返回,心里很难过,不免泪如雨下。第四章有“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之语,这当是反反复复的千叮咛万嘱咐:“你要温和又恭顺,你要善良又谨慎。”即便当今的人们,女儿出嫁也自然会有万千的牵挂与不舍,也会千叮咛万嘱咐,真是“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啊。诚然,《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夫子之言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现今新郎迎娶,先要率领着伴郎团“过五关斩六将”,突破层层“门防”,往往最后还要撒红包“贿赂”伴娘团才能“登堂入室”。《诗经》中也有首诗从新郎视角歌唱自己到女方家里亲迎。《郑风·有女同车》诗曰: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对于“有女同车”,东汉郑玄《笺》注云:“亲迎与之同车,故称同车之礼。”这是一首极其欢快的“迎亲诗”,诗歌大意是,乘车迎娶美丽的孟姜,孟姜的容貌就像木槿花儿一样。她体态轻盈像鸟儿飞翔,佩玉锵锵声响悦耳动听。美丽的孟姜啊,举止娴雅,大大方方,声誉美好,令人难忘。

《礼记·昏义》载云:“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仪礼·士昏礼》所载与之类似。古人尤为重视“亲迎之礼”,在《诗经》中的例子,如,还有即使高贵如周文王,也要执此“亲迎之礼”。《大雅·大明》三、四章诗曰: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这两章诗的大意是说,周文王与“大邦”商王的妹妹是“天作之合”,占卜确定吉日,亲自迎娶,在渭河上造起浮桥,婚礼隆重荣光。

《诗经·小雅》中也有一首著名的“贺婚诗”,是在迎娶新娘途中的赋诗,《小雅·车舝》通篇满溢新婚之喜,所写正是在迎娶新娘的路上,新郎驾车,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情绪。

《小雅·车舝》诗曰: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我心。

“觏尔新昏,以慰我心。”遇合美丽的新娘子,自然心满意足,欣慰欢悦。诗中还有“令德来教”一语,这便是现今所说的“余生请多多指教”啊,真是叫人心怀感动!当然,《诗经》里这样敬称“德音不忘”“德音来括”“令德来教”,自当是千载风雅,万古流芳。

 热搜视频,传播光速,当今的野蛮婚闹,屡见不鲜,甚至有的还酿成悲剧,此风必当狠刹。《诗经》中也有“闹洞房”的歌谣,戏谑生动,活脱风趣,更显情情爱爱温馨甜蜜。《唐风·绸缪》诗曰: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诗歌大致意思是说,柴草缠啊缠,三星闪啊闪,今晚是个啥夜晚,你得见美人多光艳。要问你啊要问你,如何对待这美人?

唐代孔颖达《疏》解云:“绸缪犹缠绵……兴女在父母之家,必以礼娶之,乃得成为室家……当及‘善时’为婚。”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曰:“《绸缪》,贺新昏也。”

《诗经》中还有一些篇章比较集中地祝愿主人多子多福,如《周南·螽斯》《周南·麟之趾》《唐风·椒聊》等等,这些诗歌,也有可能是“贺婚诗”,或亦用来在婚礼上歌舞,祝愿新人“早生贵子”。而说到“贵子”,民间有“麒麟送子”的美好传说,但实则“麒麟子”之典故,恰正是源自《诗经》。《周南·麟之趾》诗曰: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诗经》中的“公子”全部是原始意义,指“公侯的儿子(或女儿)”。诗句是说,那诚实仁厚的“公子”们啊,简直就是高贵神秘的麒麟!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关于新婚祝福,《郑风·女曰鸡鸣》还有“宜言饮酒,与子偕老”之说。而这种事关“与子偕老”的“宜言饮酒”,自然就不可能是随随便便的喝杯酒而已,而是指向婚礼中甜蜜美好的“合卺之礼”。也即《礼记·昏义》所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对此,也有成语“同牢合卺”或“共牢而食”在深情地传述着这样的温馨与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