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商店、露营咖啡......不一样的商业场景
坐在马路牙子吃汉堡、靠在梧桐树边喝酒、置身空中森林般的购物中心,这些社交网络上风靡的消费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品牌门店、商业体运营者、消费者的目光。露营、外摆、公园+商业、公路商店……不难发现消费场景越来越户外化、街边化、公共化。综合具体场景,可以分为几类:
一、公园商业
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对自然、健康的向往值和好感度日益增长,把公园搬进购物中心成为商业场景打造潮流。“公园+”商业,注重自然景观环境的营造,打破了商业与公园绿地的界限、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实现了园中有场,场中有园。贵阳的美的悦然时光就是公园商业,将商业置于公园之下。在公园基础上,叠加艺术+文化+社交+互动等,构建出各种亲近自然、且充满多元感染力的城市商业体验。
二、精致露营+商业
露营,从小众消费,已经发展成为当下都市休闲消费的热门选择。其同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社交空间的创新构建、美学生活的极致表现及放松疗愈的舒适氛围,满足了当下城市年轻人对自然体验、社交娱乐、放松减压及微度假的核心诉求。并且还有很多品牌打造露营音乐节、露营市集、露营运动会等快闪活动,并联合生活方式类品牌,吸引消费者打卡、互动、体验,营造开放的社交场域。
三、公路商店
公路商店,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没有座位和服务,1000余种酒装满的杂货铺,人们席地而坐,将社交回归街头与社区。贵阳的太平路就有多家公路商店,这些街边商店,用故事和社交链接人与人,构建流行文化,做年轻人的公共空间。
四、开放式街区商业
开放式街区商业,延续盒子型购物中心购物、娱乐等功能性的基础上,以生态艺术、主题街区、沉浸式体验或街巷里情怀等多元场景和体验感,形成自身独特的亮点和记忆点,也满足了年轻人随时拍照分享的社交互动需求。更贴近生活的外摆设置,更灵活的营业时间,吸引许多品牌从购物中心转战街区商业,也促使实体商业对街区商业的打造。在享受惬意闲适生活氛围的同时,街区商业又赋予消费者体验感与沉浸感,感受着新旧文化交融之美。
公路商店、街区商业风行的背后,是一种自由自在街头文化的表现。公园的清风、街边的风景、同趣的伙伴,带来了消费之外的更多可能。购物中心的运营者,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在日常运营中,拓展更多消费场景的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受到免费获得的惊喜感、价值感和满足感,形成“更值得”的消费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