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遵义| 探秘古夜郎
一直以来,我对神秘的夜郎充满了好奇与遐想。两千年前的夜郎国,是上古红土文明的最后一抹余晖,一转身,竟成永恒,这个古老的文明在中原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在桐梓县作协的陪同下,终于有机会去寻觅夜郎点滴的背影,探秘红土文明曾经的灿烂。
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永初初年,九真徼外夜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当时的夜郎包括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古夜郎的核心虽在今贵州黔西南一带,但它东至湖广,西及黔滇,北抵川鄂,南达东南亚各国,地广数千里,与西汉初期的版图不相上下,可谓泱泱大国。故“汉孰与我大?”并非“夜郎自大”。夜郎之争,也是旷日持久。主要有贵州长顺县广顺镇说、湖南沅陵说和贵州遵义桐梓说,而学术界更多认为古夜郎在桐梓县境内。
我们先去看了凿于汉代的蒙渡摩崖石刻。公路边,高高的悬崖上刻着“蒙渡”两个大字,小字为“汉元光五年,武帝遣中郎将唐蒙通南夷道此得名,黎庶昌题”,字迹完好无损。这是清代贵州遵义著名学者黎庶昌路过蒙渡手书于此。
据记载,2145年前,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设置犍为郡、开辟夜郎道与僰道、联合夜郎征服南越,是大一统的中华历史长卷当中最重要和最壮丽的章节之一。我们今天对于唐蒙将军的纪念,是对于中国西南各族祖先的纪念,也是对灿烂悠久的中国西南红土文明的纪念。
蒙渡
蒙渡是一个古渡口,始建于唐宋、重修于明初的川黔驿道。蒙渡有夜郎溪穿过,夜郎溪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花坝火盆洞,流经夜郎国故都,原夜郎县即现在的夜郎镇。夜郎溪旧称南江,赶水镇以下称为綦江。上游的夜郎溪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适合漂流。如今,蒙渡开发了“古夜郎漂流”旅游项目,从蒙渡站下车步行10来分钟就可以到达漂流起点。
蒙渡铁路大桥和公路大桥在此立交,如两条长长的巨龙,逶迤在大山深处,形成了山区特有的交通奇观,两座大桥宏伟壮观,书写了一段人与自然顽强抗争的历史。如今,高速路四通八达,省道、县道、乡道盘中交错,改写了“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古夜郎交通闭塞的历史。
据传,唐代李白闻说贬谪到此,不胜悲叹:“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李白生性豪迈,热爱自然风光,要是大诗人穿越到现代,坐飞机、换动车、乘汽车,那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惬意的美美地事儿,绝不会留下“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二年吟泽畔,憔悴几时还”“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那样饱含幽怨的诗歌!
当然,李白当年是否真正到过夜郎,从宋代至今,各持己见的专家学者们就一直争论不休,不过我是相信李白是到了夜郎的。撇开李白留下大量与夜郎有关的诗篇和历史古迹不说,一些专家、学者考证李白是“乾元元年(即758年)秋八月”才开始流放的,而皇上“赐民酺五日”的事,查《唐书》可知是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李璘失败之后的十二月,所以中途解遣的说法更值得考证。
车翻过沙台,进入山谷,透过车窗,隔河相望,对岸就是夜郎古镇了,据说它是全国唯一以“夜郎”命名的地方行政单位,也因此引得无数人来此寻思探秘。四周山峦起伏,夜郎坝一收眼底,静静地躺在高高的铧尖山下。以前的夜郎古镇,街面不宽,鱼脊状路面上镶铺麻石、鹅卵石,两边的古老建筑,留有廊檐丈余宽,可助行人遮日挡雨。一色的木结构街房,一色的双开大门,不少人家还有栅栏式腰门。一色的木架竹片凉椅、竹板凉床,人们手持大蒲扇扇风撵蚊。临街商铺,有日用百货,农副产品,尤以中药最为引人注目,如猴脑、麝香、蛇胆、天麻、三七、杜仲,应有尽有。
北京研究李白杜甫的专家林东海、宋红在蒙渡
这次来到夜郎镇,夜郎镇书记张振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寻访了太白望月台、太白听莺处、太白泉、太白墓等文化遗迹。望月台旁就是听莺处,一棵巨大的古黄葛树生于高台之上,画面感极强。太白墓用白石砌筑、柱壁相连,坟门分左右二洞,深有数丈,年久失修,已淤泥土,字画莫辨。
张书记说,太白墓虽为纪念性的衣冠冢且已经残破,但其石刻的精美与高古,却为考古专家所称道。而旁边的太白泉,虽然泉水已干涸,周围芳草萋萋,但“太白泉”三个楷书大字,却依然清晰如初,妍美中蕴含着劲道。夜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寄托无限思念,才有树碑、造亭、筑墓之举。如今新站大桥,铭刻为太白桥,火车站也称太白车站,太白文化已融入这里的山山水水和人文景观,根植于夜郎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的骄傲!
据说在夜郎镇,除与李白相关的众多历史遗迹外,还有宋墓“杨八坟”,七孔石崖墓、陈天官墓、王正儒墓、大屋土司 衙门遗址、狮子山夜郎县城遗址、铧尖山土炮及战场遗址等。如果夜郎文化是一只巨鹰,而我们只是窥见它的一点皮毛。
历史终将泯灭在岁月的长河中,千年的沧海桑田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古邑废墟俱往矣,滚滚江水淘英雄。一个牵动世界文化神经的夜郎,正在被世人逐渐认识,正在被揭开它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