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获奖作品展播丨走在乡间的大路上
我的老家在葫芦寨。小时候我上学,每天都要走过一条崎岖的山路。晴天尚可,雨天与我相伴的,常常是“水”“泥”“路”。
此条道路极为狭窄,一侧紧邻陡峭的山坡。当两人相向而行时,必须侧身而过,否则靠近山坡的一方有跌落之虞。在晴朗的日子里,路边的野花野草随风摇曳,显得生机勃勃,给人以温暖和愉悦之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心旷神怡。
但是,在雨季来临之际,通往学校的道路总是充满挑战。野花和野草被雨水滋润,水珠附着其上,稍有不慎,裤脚和鞋子便会迅速湿透。路面因雨水而变得湿滑,行走其上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发生滑倒的情况。有时,尽管大家努力向前迈进,但鞋子却可能会因地面泥泞而停留在原地。至于不慎摔落到路坎之下,这并非罕见之事。尽管如此,如果能摔落到较矮的土坎而非高坎,也能带给我们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在我头部后脑勺稍上的位置,有一道明显的疤痕,它正是我曾在这条路上摔倒的见证。那是一个阴沉的雨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在狭窄的山路上奔跑嬉戏,那段路是我们极熟的,我敢肯定,我的脚掌无数次踩过那里,我认为是不会在那段路摔倒的。就在我们放心奔跑之际,我突然脚底一滑,失去了平衡,从近三米高的坎上摔落。不幸的是,我的头部恰好撞到了一块小石头,顿时鲜血涌出,疼痛和惊恐使我陷入了昏迷。
小伙伴们见状,纷纷伸出援手,轮流背着我回到了家。当晚,我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母亲担忧的眼神,她的脸上写满了焦急,还有点点泪痕。后来,我听母亲说昏迷时,赤脚医生前来诊治,确定我是因为受惊过度导致的晕厥,并无大碍,一定会逐渐恢复意识。看到我苏醒过来后,母亲如释重负,她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在家中静养数日,我逐渐恢复了活力,便重返校园继续学业。然而,不幸的是,我的头部留下了这道明显的伤痕。三十来岁时,我秃顶了,它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就像一只硕大的蜘蛛爬到了那里,我用手抚摸时,便会想起那条路,当然,这是后话。
那时,我时常在心中默默期盼,期盼着这条路能够变得更宽敞,像学校操场那样平坦坚硬。然而,直到我告别小学,那条路依旧保持着它的原貌。为了避免类似的意外再次发生,小伙伴们也被各自的父母告诫,在道路上切勿嬉戏打闹,以免步我后尘。尽管如此,仍然有小伙伴们不慎从高处跌落,一路滚到山脚下。
在我读初中时,因学校方向不同,便改走另一条路去上学。那是一条未经硬化的乡村马路,沿途的景象宁静而质朴。在平日里,泥土中隐藏着散乱的石头。这条马路鲜有车辆穿梭,只有在烘烤烟叶的繁忙季节或寒冷冬季来临需要煤炭取暖时,才会偶尔有拖拉机轰鸣而过。
大伯是生产队长,他一直想着要改变葫芦寨的交通状况。他年轻时去遵义卖蜂窝煤,看过寨子外的世界,深知要想引领大家走向富裕,首先得确保道路的畅通无阻。因此,在每次群众会议上,他都会坚定地提出:“要想富,先修路。”在他的引领下,寨子里的群众齐心协力,对这条至关重要的道路进行了数次维修。这些维修工作包括清除路旁的杂物,平整路面,以及用泥土填补石头造成的坑洼。
然而,尽管维修工作已经相当到位,但每逢暴雨,泥土仍会被冲刷掉,石头裸露,就像武林高手提前在那里埋下的暗器暴露了一般。尤其是在雨后,路面上的石头变得更加尖锐,仿佛随时准备刺穿行人的鞋底,让人步履维艰。
有次,我从学校回家。雨后初霁,山含苍翠,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满目愉悦。我在这条路上行走了一会,突然一滑,一个踉跄往后滑倒,屁股下传来一阵疼痛。我爬起来一看,裤子已被尖锐的石头划开了一道口子。还好人没受伤。但转眼我便心疼起裤子来,家里穷,这条裤子是我出门时的“门面”之一,没想到在这条路上非正常损伤……
这段路程,不仅让走路的人望而生畏,也令开农用车的司机感到忧虑。特别是公鸡岩与岩口之间的路段,其险峻程度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三十多年前,有一辆农用车在此地不幸坠落山崖。为了将车辆从崖底拉上来,司机自费请了周边众多寨邻,大家喊着号子、齐心协力,最终凭借一根根牛绳将车辆成功拖上来。自那之后,为了弥补这段危险路段带来的风险,来寨子上的农用车司机普遍都提高了运费。
我调到小镇上工作后,距离葫芦寨不过四十余里。从村委会到镇上的路程,骑摩托车不过半小时便能到。然而,从村委会到葫芦寨,却需要花费四十余分钟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道路曲折陡峭,路面状况不佳。在骑行过程中,我必须全神贯注,因为摩托车仿佛在道路上跳跃,就像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稍有不慎,车就可能失控。每次回家,我的手臂都会酸痛三四天。因此,除非有特别的事情,否则我不会回家,因为我害怕那段艰难的路程。
随着时光流转,寨子中的人渐渐向外寻求更广阔的世界,导致种植烤烟的人数逐年减少。大伯也仅是在春节这个重要的时刻,号召大家依照古老的方式,对那条马路进行一番修补。春节的喜庆氛围过后,生活又回归了往日的宁静。多年前,本地报纸曾对大伯带领村民修路的事迹进行过报道。那时,报纸上满怀憧憬地写道,这条路将作为通往邻县的通道,有望得到拓宽和硬化。最初,寨邻们都为此欢欣鼓舞,仿佛那条路已经得到了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热情逐渐冷却,希望变成了失望。十多年过去了,那条马路依旧保持着它破旧的面貌,报纸上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偶尔还会有人提及那份早已被遗忘的预言,脸上带着一丝无奈和苦涩的笑容。
又经过十余年的岁月流转,某日,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现在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你们回家应该会方便许多。”那时,我已在县城工作。通过电话,我能够感受到母亲声音中的那份难以言表的喜悦和对儿子的思念。这一刻,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报纸曾经做出的预言。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欣慰,毕竟,我们村寨那条历经艰辛的道路,终于在快二十年的时间里,迎来了变为现实的那天。
马路硬化后,我回家过年。这年的除夕正常上班,下班后天色已晚,我开着新买的轿车带着妻儿回家。这是我第一次开车回家,心想着马路硬化了,我就不由得有几分激动。
在我踏上这条新硬化马路的一刹那,我满心欢喜地认为一切都将变得顺畅。但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尽管路面平坦了许多,但那陡峭的弯道和急峻的坡道依然如故。作为一个新手司机,我在一个陡峭的坡道上起步时,因为换挡的迟疑,车子突然熄火。我迅速调整心态,尝试重新起步。在踩下离合器和油门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我不慎踩下过多的油门,一股烧焦的塑料味扑鼻而来。我心头一紧,但幸运的是,车子最终成功起步,离合器也并未受到太大的损害。
道路依旧狭窄,无法完成会车操作。在特定区域设有错车设施,但天色已晚,大部分人都已归家吃年夜饭。我驾驶着车辆,小心翼翼地保持警觉,手心因紧张而湿润。我一只脚轻放在离合器上,另一只脚则随时准备踩下刹车,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抵达公鸡岩时,车灯在黑夜中划破黑暗,随后在拐角处消失。左侧车轮似乎已贴近山崖边缘,稍有差池,车辆便有坠入山崖之虞;而右侧则是散乱的巨石,它们的冷漠令人心生畏惧,仿佛随时都可能向车辆发起攻击。多年前,那辆农用车正是在此处翻落山崖。没有波形护栏,但悬崖依旧耸立。我仿佛能听到那辆农用车被众人用牛绳缓缓拉下时,村民们口中喊出的整齐号子:“一、二、三,一、二、三……”
去年某日,我收到了一条来自县电视台朋友的视频分享。点开视频,熟悉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回了我的老家。画面中,堂哥的生态养鸡场清晰可见,它坐落在离马路不远的地方,整个场地的连户路宽敞平坦,甚至可以与马路相媲美。随着时间的推移,堂哥的养鸡场规模日益扩大,生意也逐渐步入正轨。县电视台的朋友对堂哥的生态养鸡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家乡独特的优质土鸡。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条道路与我之前所见的有所不同,路面的宽度似乎有了显著的提升。在与朋友交谈时,我提及了以前这条道路被称为“水、泥、路”的状况。朋友回复了我一个笑脸:“如今它已经是坚实的水泥路了”,他还补充说,会车也变得更加便捷,因为与邻县集镇相连的路段已经全部完成了硬化处理。听到这个消息,我内心感到十分欣慰。回想起以前,通往邻县集镇的道路并未硬化,虽然抬头便能看到高速公路,但连接两地的却是历经数十年的老旧道路。现在,没想到这路又拓宽、硬化了,真是令人高兴。
经过与朋友的愉快交流,我再次萌发了想要回家看看的念头。
去年春节前夕,我的父亲坚决选择回到老家,他和母亲已经在县城陪伴我们并照顾孙子四年有余了。尽管他们在县城的生活已经相对稳定,但父亲仍然坚持要回老家。在县城的这些年里,每当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回去参加。每次回到县城后,他都会向我详细描述老家的变化。
他告诉我,安家的房子已经进行了翻修,原本的小青瓦被换成了耐用的琉璃瓦,这样一来,未来几年他们都不必再为屋顶的维护而担忧了。四哥一家也在县城买了新房,他们计划让四哥在老家专注于农业生产,而四嫂则会在县城负责销售农产品。李家老二买了一辆大众汽车,打算在农闲时从事网约车服务,增加家庭收入。
三哥在县城经营着辣椒面生意,他的几个孩子都在县城的学校接受教育。最近,他们还购买了一辆价值二十多万的红旗汽车,以便在节假日更加方便地回到老家。小叔也对老家的房子进行了全面的翻新,现在他主要在家养鸡养鸭,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惬意。周末时在县城的孩子全都回来,一家人吃辣子鸡、啤酒鸭,那日子,“啧啧啧”……
春节前夕,我带着家人提前踏上了归乡之旅。尽管冬季的寒风凛冽,但那天阳光格外温暖,为寒冷的空气增添了几分和煦。孩子充满好奇地打开车窗,故乡的风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涌入车内,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在我心中悄然萌生。
我把车开得很慢,时常把车停下来和妻儿交流一下:“那路下的水田,还是大集体时分给我的。早些年是二叔在种,现在路就在田上面一点,确实很方便。”或者告诉他们,以前的路是什么样子,我曾在哪里摔过。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对那时候我的“苦难”生活有几分羡慕。
在车内,视线所及之处,路边的农田里整齐地排列着果树。孩子充满好奇地望向窗外,不断地向母亲提问:“妈妈,那边的是什么果树?看起来好像是李子树,是不是那种特别甜的蜂糖李呢?”“妈妈,再那边的是桃树吗?我们能不能知道它是什么品种?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那就等桃子成熟的时候,我们再一起来看,尝尝它们甜不甜。”随着车辆的行驶,目之所及,许多农家的屋顶已由小青瓦换成了闪闪发光的琉璃瓦。
在我家对面,延伸着一条白色的水泥道路。它蜿蜒曲折,逐渐在视野中消失。这条道路通向三岔沟,干爹与他的两位兄弟三家人就住在那里。回溯过往,每逢春节拜年之际,那条道路总是显得异常狭窄且破败不堪。拉煤的车都不愿意拉到家门口,他们只得走上几里路,重新把煤运回家。
听父亲说,三岔沟里的那三家人,自己出劳力,政府出水泥,他们把路硬化到了家门口。他们买了摩托车、三轮车,现在要拉什么东西,都是自己开车,方便得很。
吃了年夜饭,我和父亲开着车到处闲逛。不经意间发现,我读小学时的那条路已经硬化了。我开着车,走了十几分钟,我不禁感慨:山重水复疑无路,拐弯又见水泥路。儿时梦想的水泥路,已经变成了现实。县报上没有预言的马路,已全都硬化了。
父亲望着两旁新翻的土地,声音沉稳而有力:“这些土地,多亏了现代化的机械耕作,使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以前,这块土需要两个人耗费整整两天的时间,而现在,只需半天便能轻松完成。这些小型农具不仅实用,而且经济实惠。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开着车转了个圈,又回到了家。沿途观察,我发现几个相邻的村寨都已经完成了道路的硬化工作,并且这些道路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环线交通网络。记得交通局的朋友曾提及,为了推动乡村发展,需要优先打造产业路、致富路和断头路,如今看来,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着乡村公路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道路建设,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奏。随着一条条致富路和产业路的落成,以及那些曾经断开的“断头路”被重新连接,乡村已经步入了持续繁荣和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行走在乡间大路上,我对家乡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无限可能的乡村,是梦想与现实交织的乡村。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每个个体都将有机会共同见证和参与乡村振兴所带来的丰硕果实。
作者:赵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