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花溪:一个让心灵栖息的诗意之地

2022-11-25 15:07

花溪,一个处处流淌着快乐和幸福的地方;花溪,一个让贵阳人骄傲的妙曼之地。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花溪走走。结伴或者独行,都可以感受一份温馨、纯洁的心境,还可以悠然地在行走中度过一段轻松的时光。

花溪,地处长江、珠江分水岭,是贵阳市著名的生态区。这里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其中,以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孔学堂、花溪公园、天河潭、青岩古镇、苗乡高坡最为著名。

到花溪去,让悠然的心情覆盖上所有动人的词汇。走在花溪的街上,听着歌曲《爽爽的贵阳》,在歌词中,感悟花溪的美。我不知道花溪这个名字是谁取的,但在花溪耳闻目染的那些风情,让我的心瞬间就被沦陷了。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南明河滋养了贵阳这座城市,作为南明河上游的花溪,是这条河上最美的地方。它承载了贵阳人太多的美好记忆和故事:春天到花溪公园踏青,夏天到花溪河戏水,秋赏黄金大道落叶,冬逛青岩古镇购年货……

是的,无论春夏秋冬,风都会准时把睡梦里的花溪吹醒。黎明的曙光披挂在花溪的大街小巷,目光里,那些树叶、花瓣、小草,那些建筑、广场、走过的人群,灿烂了这里的故事。季节,让时光演绎成隐者的梦;岁月,引领了花溪不断进取的时尚和光荣。

那些久居的老人,说起花溪的变化最有感慨,仿佛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就在眼前交织,仿佛就能触摸到一个时代的脉搏。花溪的历史见证了岁月前行的脚步,它的勃兴,在时代的旅痕里很浓、很温馨,如同在历史长河里成为贵阳开拓创新的精神写照。

在花溪,可以随时在文字和目光里找寻,找寻蜷缩了很久的快乐,找寻生命里寄存的风景,打捞那些被遗忘了的感动。然后将它们过滤、沉淀在流年里,绚丽成花。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扩容,高楼大厦间,那片自然的山水风光一直美丽着,用涓涓细流润泽出一方幽静的天地,让花溪成为贵阳人在城市喧嚣中放飞心灵的净土,成为外地人体验爽爽贵阳的最佳首选地。

花溪河如碧绿的玉带,将十里河滩、花溪公园、黄金大道、镇山李村、天河潭等一处处美景串连、编织在一起。这些美景,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贵阳人用心经营的结果。

花溪河就像它流经的这座城市一样,一路走来,接纳包容了无数支流,在雕琢出两岸风景的同时,更孕育出这块土地上的钟灵毓秀和悠悠文脉。

处于闹市之中的花溪公园,是贵阳很著名的风景区。早在清乾隆年间,乡贤周奎就率子孙在花溪河岸边的石山间建亭台楼阁,在溪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到民国时期,贵阳县长刘剑魂将这里正式辟建为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公园多次进行了修复和改扩建。如今的花溪公园真正让人感受到那种“风景出自然,非为人力造”的朴素之美。

在花溪南面还有一个你到贵阳必须要去走走的地方,那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岩古镇。青岩古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一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军事要塞,是古代贵阳通往云南、广西的战略咽喉要地。遥想当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王朝统治,为平定疆域,集结30万大军进军西南,一路所向披靡,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扫清了西南元朝留存的顽寇。为稳定江山,后来朱元璋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部队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形成了典型的“屯堡文化”。青岩古镇就是当时的“青岩堡”,是那个时代“屯田戍边”的缩影,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触摸着古镇的石墙,仿佛走进了悠远的时空。这座明清时期的古镇,在阳光下静静地耸立着,和清淡的晨雾一起流动着岁月曾经的沧桑,仿佛一位老人安静地坐在光阴里。

贵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就在青岩古镇中心, 望着悬挂的“文魁”匾,仿佛有一股书香风范迎面袭来。除此之外,古镇还有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的故居、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平刚先生的故居等,抗战时期,周恩来、邓颖超、李克农也曾居住过此地。所以,青岩古镇在历史上更是一块藏龙卧虎的地方。

青岩古镇巍峨的古城楼,与城墙连接在一起。逶迤而上,直接延伸到镇口一侧的山头。走在城楼和楼台的道上,到处旌旗招展。气势恢弘的古城墙蜿蜒在山涧,城墙内的灰砖青瓦在阳光下显得十分厚重。600多年的时代变迁,如今的城楼上已不见兵戎相见、战鼓擂动,只见青草茵茵,绿树环绕,精美的石碑坊,错落有致的古民房,参天的古油杉相交在一起,一派和谐和温暖。

除了花溪公园和青岩古镇,花溪可以走走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天河潭、比如苗乡高坡……

历史的风一直在吹,那些永恒的风景缠绕了儿时的紫藤。让岁月的露水洗清固执的坚守 ,一个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让风景弥漫在光阴的路上。飘荡的故事像酝酿已久的幸福,温暖了这里的四季,这座魅力无限的城区生动、宁静。望风怀想,那些美丽幸福的日子,与这里有着一样的风韵、一样的勤劳、也有一样清醇的故事,让时光停留于某处,让青春飘散。

夕阳下,谁的召唤,荡起一个个幸福,温暖花溪许多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作者介绍:

胡庆军,笔名:北友,1969年12月生,河北省黄骅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青年诗社社长。作品散见于《诗刊》《散文诗》《时代文学》等报刊,创作成就被收入多种辞典。

点击图片查询“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大赛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