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厦门话最接近唐宋时期的“普通话”?丨声音里的中国
2022年7月,第三届鼓浪屿音乐节在涛声中唱响。为庆祝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五周年,厦门市民与各地游客一起在天风海涛里唱经典,追流行,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千百年来,厦门人乘风破浪,沿着大海向外奋斗打拼,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也顺着时代的洋流汇聚在厦门。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闽西南的母亲河九龙江的入海处。它背靠漳州、泉州平原,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这里不仅有中西合璧的开放包容,更有被厦门人视若生命的文化和传统。
厦门城市风貌(郑大直 摄)
高甲戏《陈三五娘》:
黄五娘:好灯市,好精致,人物好打扮。
侍女:金钗十二,满城王孙仕女,都来玩乐游戏。
合唱:今夜灯光月团圆……
厦门鼓浪屿
孕育于明末清初民间的高甲戏,以闽南方言演唱南音、吹奏南乐,不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福建厦门、泉州,在全世界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它的身影。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吴晶晶说,高甲戏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只要会讲闽南话,就能看得懂。
吴晶晶:我们参加了在金门举办的两岸民间艺术节,《大稻埕》作为开幕演出,金门的同胞看完以后,很感慨。
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后,厦门岛和鼓浪屿迅速发展,吸引了泉州、漳州等各地闽南人口大量流入,促使了现代厦门话的形成。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周长楫说,厦门方言是泉州话和漳州话的混合音,与台湾地区的闽南话同属“漳泉腔”。
厦门鼓浪屿
闽南方言吟诵《给二舅舅的家书》(舒婷):二舅舅在台北,台北是一条有骑楼的街,厦门这头落雨,街那头也湿了,湿在阿舅的“关公眉”。街那边玉兰花开时,厦门故宫路老宅漂满香味,香了一盒黄黄的旧照片……
厦门中山路骑楼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也是连接海外游子的文化纽带。周长楫说,闽南话最接近唐宋时期的“普通话”,保留了许多中原古音,有“古汉语活化石”的美誉。如今,在厦门的街头巷尾,你还能听到当地市民操着这沿袭千年的古老音调,在茶余饭后说着家长里短。
厦门城市风貌(胡康强 摄)
周长楫:全国八大方言当中,用闽南话的文读音来念唐诗,70%以上是很和谐的,就是诗词要讲究平仄,但是其他方言就不一定了。用文读音来念,不但可以保留我们的古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古文化里面的音律保留下来,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当时唐代诗韵的力量。
厦门城市风貌
山叠叠,水弯弯,海乡风景近南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宜人宜居的气候环境,以及包容开放的城市性格赋予了厦门独特的魅力。古老的传承和时代的变迁在这里碰撞交融,让白鹭之城焕发出熠熠光彩。
厦门城市风貌(陶卉 摄)
闽南童谣荷叶说唱《门向海》:阮厝门,门向海,海风凉凉吹厝内。初一十五日昼满,海水咸咸逐个知。海边人,行大船;卤大面,唱大曲;讲古答嘴鼓,高甲歌仔戏。唱五千年文明有气派,中华民族继往开来。
厦门城市夜景(刘剑聪 摄)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卢燕 陈庚 陈奕莹 陈颖 杨华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邹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