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王村
竹王文化发源地
竹王村距离镇宁县37公里,据江龙镇8公里。地理环境优越,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季、适宜多种林木生长,自然环境适于多种畜禽繁衍。
该村属历史部落村寨,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竹王崇拜”就是起源该村,有竹王画像、竹王坟、竹王祠、竹王城古遗址、夜郎王自制王印、活人坟墓群古遗址、古人刻在大石头上的“天象图”等。
自然环境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季、适宜多种林木生长,自然环境适于多种畜禽繁衍。常年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风景名胜
梁子山位于竹王村干坝组,海拔1768米,山脊长3.4公里,地质结构为土山,偶尔有水磨石堆积的山石,由于大山的形状犹如巨龙的瘠梁一样盘旋,故名梁子山。2018年4月底徒步旅游爱好者行经本寨镇蜂糖梁子时发现的镇宁又一杜丽景观。梁子山脉的整片杜鹃花大约在一千亩左右。 梁子山属于镇宁县海拔最高峰,山脉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梁子周围居住着不同支系苗族同胞。原生态的民族特色文化。自然环境,历史遗迹以及奇特的溶洞景观等构成-幅风景融合人文的英丽画卷。 梁子坡身弯弯曲曲,上下起伏,梁子两边的形状好似肋骨。梁子山上长满多年野生矮种小竹,据当地居民介绍,每年的杜鹃花开在”五一节”前后,花期在30天左右。每年的4月底5月初,千亩杜鹃花竞相绽放,宛如一片波澜壮阔的花海。
文物古迹
古城墙 :当时强盗经常出入,人们为了预防粮食和钱财被偷,于是修筑了城墙,城墙是将土夯实筑成的,也就是用当地黄土和黑土,一层一层地夯筑,每一层夯筑到15厘米的厚度,这就叫作“夯层”,按层打夯,每层都夯得很紧。用土做城墙是十分坚固的、耐久的,它的防御性很强。为了使城墙坚固耐久,人们特意不将城墙的墙面做成垂直,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这样,城墙墙体十分稳固,不容易倒塌。城墙的厚度,一般下部为4米,上部为3.5米,高度为7至10米。几乎每座城墙都是这样做的。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用烧制出来的砖砌城墙渐渐普遍。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处理,即成为砖城墙。修筑城墙的工程相当浩大,主要是土工工程量大。例如取土、拉土、运土,把土运到墙上,而且经过夯打。在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在其下部做一个券洞(筒券),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面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是城楼了。其实城楼不只是一个标志,从远处看到突出的城楼,便知城之位置。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既可以观察敌人,又可以射箭,因为里面有洞眼。这种设计在建成之后,效果非常好,既安静又独立,各家居住互不干扰。院墙即外围墙,做得坚固耐久,且墙体高,从外部看不见里边,既防止小偷、坏人闯入,又不能望穿,这样人们才能安宁居住。
日晷:在大山深处有一处神秘石刻,在得到当地文化研究志愿者的努力促成下,获得保护。此石刻之所谓神秘,因为众说纷纭,多年前曾被传为“夜郎天象图”,最近却被学者初步考证为年代久远的石刻“日晷”,称其为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具地面大型赤道式游表“日晷”。蜂糖大山为自称夜郎竹王后裔的安顺蒙正苗族世居地。2009年8月13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从事夜郎文化研究的数名文化研究志愿者到蜂糖大山考察时,在蜂糖村彭家院山头发现一块巨石,这块巨石长2.8米、宽2.2米、厚1.3米,约重12吨。该巨石表面平滑,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最为明显的是巨石表面用铁器凿成的半圆形图案。该图案由一个直径约1.5米未连接的半圆,围住一个直径约0.6米的圆心,半圆的线条是被凿凹进去的,每隔约3厘米便有一根竖线,而被围在中间的圆心也是阴刻的,上面纵横着凿刻的线条。在圆心两侧,还有两个星形的小圆圈。
村落风貌
整个村落选择背依大山的马蹄形凹地, 靠山临水,这里青山翠绿,碧水长流,整个生态环境呈现出一派安定祥瑞之气。中间凹地为连片农 田,在传统聚落的生存延续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俗文化
竹王崇拜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曰:“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 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兒,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 侯,以竹为姓。”这是史书的记载。 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2007年已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杀牛祭祖是蒙正苗族的传统习俗。至今在当地,凡一家老人过世,其家中人都要杀一头牛送给逝者。当时杀送的叫“热斋”;当时没有能力过后补杀送的叫办“冷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 为缅怀逝去年代久远的祖先,可择日举办杀牛祭祖。夜郎竹王是蒙正苗族的祖先,称为其后裔的人们为缅怀逝去年代久祖先竹王,大家商定在2011年农历二月十二这天杀一头牛来祀祖。这一 天又称为蒙正苗族祭祖“竹王节”。
节庆活动
六月六:竹王村全体布依族人民于每年农历六月六(盘古逝世日)这天,宰猪杀牛,包粽子供奉祖先。每逢六月六,布依族人民喜欢吃糯米饭和糯米粑、打水枪、喝糯米酒,家家户户还要杀狗庆贺。节日期间,妇女们背着装满粽子的篮子,串寨走乡,探亲访友,青年男女身穿民族服装,手提箫筒或二胡,口吹木叶,成群结队来到聚集在一起,举行对歌、掷花包、赶表(恋爱方式)等活动。
跳花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是蒙正苗族的传统节日--跳花节。“跳花节”活动的意义是“庆丰收”。因忙了几个月,庄稼快成熟了,为预祝粮食丰收,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这天,苗民们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穿上节日盛装,吹着唢呐、芦笙,拉着四弦马头胡,载歌载舞在花坡上尽情欢唱,附近村寨的布依族、汉族群众都来参加活动。“跳花节”活动内容包括射弩比赛、汉语对歌比赛、苗语对歌比赛、斗鸡比赛、斗鸟比赛、原生态歌舞表演等共六项,其中,前五项均设一、二、三等名次奖,原生态歌舞表演选上参演的均有鼓励奖。今年“跳花节”规模将比往年隆重热闹,预计参加“跳花节”的人数将达到五六千人。
望山节:农历正月十二为竹王村望山节,苗民们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穿上节日盛装,吹着唢呐、芦笙,拉着四弦马头二胡不约而同的前来欢度自己的节日。纪念祖先们最早开发贵州艰辛,为丰富节日的活动内容,还组织表演原生态夜郎歌舞;风情对歌比赛等活动。
地方方言
由于竹王村主要为苗族,方言主要为苗族语言交织镇宁本地方言,苗族语言特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用苗语表达的时候能够有及其丰富的语气词,通过苗语的表达可使整句话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某些语句及词汇,无法用汉语来解释,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理解其意思。而镇宁的方言与安顺口音大致相似,平翘舌及前后鼻音不做明显区分。现在村中的居民们仍然会说方言。
特色文化
跳芦笙舞:表演者服装及装饰统一,表演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斗鸡比赛:村民带上各自准备用于参赛的鸡。将比赛的鸡放至赛场,比赛时两雄相遇相互打斗,可置生死于度外,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传统建筑
王良英民居
结构类型 : 其他
民族 : 汉族
此建筑四面环树,房屋后方及两侧皆长有高大的树木。树叶葱郁,坐落其中的房子显得古朴自然,房屋的灰白与周围的绿更显得原生态。房屋前方是自家院子,院子用砖围起,院子前方是一块菜园。房屋为典型的石头房。房屋墙体主要呈现灰白色,而房顶因覆石板呈现深灰色,整个建筑白色与灰色相互交辉。
李兴稳民居
结构类型 : 其他
民族 : 汉族
该建筑坐落于山脚,后方是山脚,树木葱郁,前方及左右两侧都是民居群,便于与邻居的交流。一侧是自家的厢房,中间围绕的部分是自家院落,院子干净整洁,流露出古朴自然之气。
李兴波民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汉族
该建筑坐落于传统民居群中间,后方紧邻村中一条小道,前方及一侧是民居,另一侧是自家的小厢房。该房屋较为特别,中间的墙体为木板,旁边的一侧墙体为石头,另一侧则为木板。而侧面的墙体则为竹子编织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