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0点后的00后
2月11日晚20时,榕江高铁桥路检修工区的6名桥隧工麻利地登上作业车,前往50公里开外的朝利河双线特大桥,进行“天窗”作业。
横亘在贵州喀斯特峰丛间的朝利河双线特大桥全长868.2米,位于贵广高铁贵州段榕江站至从江站区间,桥墩最大跨度80米,桥面距离地面最高处69米。桥下的朝利侗寨,依山傍水、青瓦木楼错落有致,古朴中透着岁月的厚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十年前,贵广高铁开通运营,呼啸的动车疾驰而过,犹如一趟“时空穿越”之旅,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深山原生态民族村落一举带入现代文明,传统与现代在此演绎着美丽的邂逅。
22时,作业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爬至大桥桥头的防护点。22岁的见习桥隧工杨金朔头戴安全帽和头灯,穿戴好安全带,拿上检查锤和检查仪器,紧跟着师父雷军红,快步“入网”上了大桥。
这是杨金朔入职以来的首个春运,今夜是他头一回跟着师父雷军红对桥梁支座进行检查。杨金朔刚到工区时,昼伏夜出的生活令他满脸长痘,“强效洗面奶都没用。”他说,山区的单调艰苦与同学留在繁华都市就业的生活对比鲜明。
雷军红看出了杨金朔的心思。“先定个目标,一年期限,之后全力以赴,试试!”雷军红给徒弟提出了要求。半年过去,杨金朔感觉“重塑”的生物钟似乎跟工作合上了拍,他想“像师父那样,工作踏实,业务拿得出手。”
榕江桥路检查工区隶属于成都局集团贵阳高铁工务段都匀东桥路车间,工区的8名职工平均年龄26岁。担负着贵广高铁三都站至从江站间81公里范围内18座桥梁、15座隧道、8座涵洞的巡检、养护任务,还要负责处理线路两侧、隧道口附近的外部侵害相关工作,隧道周边环境的路外安全工作及路外安全的宣传工作。
雷军红带着杨金朔,从四米多高的边坡处“呲溜”着滑至大桥桥体旁,再顺着检查梯,从梁体接连处的检查孔钻进梁体内部,一眼望去,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隧道。
雷军红用检查锤逐一敲击桥梁支座的螺栓,“如果敲击的声音是脆的,说明连接稳固。如果发木,或者敲这头、那头震动不对,可能就有问题,我敲你听听。”他雷军红对杨金朔强调道。
“我们定期会对大桥进行全面检查,春运期间贵广线上的列车加密,日均144趟,高峰时225趟,我们往这跑的次数更多。”32岁的雷军红操着“甘肃味儿”的普通话告诉记者,他已在这个工区干了十个年头。
2014年6月,雷军红成为了贵州第一代高铁工务人。同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开通运营时,雷军红正忙于沪昆高铁的筹备工作。为了弥补“贵广高铁首发没能上车体验”的小遗憾,他特意乘坐沪昆高铁首日列车,感受风驰电掣的欣喜。这些年,雷军红这个“西北汉”见证了贵州高铁交通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把家安在了距离车间不远的县城,一家三口过起了蜜里调油的小日子。
深夜难熬,桥隧工们干起活来时间却过得飞快。
时针指向12日凌晨1时,箱体内检查完毕,雷军红师徒走出梁体内部,开始对桥面进行检查。早春的大山深处,少了虫鸣,呵气成霜,阴冷的山风夹着细雨直往衣服里钻,让人忍不住缩脖子。桥隧工们头顶的灯闪烁交替,如星光照亮着山谷里沉睡中的朝利侗寨。
一列动车组从朝利河双线大桥驶过,桥下是有300多年历史的朝利侗寨。
杨金朔指着轮廓模糊的山峦介绍,贵广高铁沿线地势复杂,高山、河流、公路、村庄、农田纵横交错,山上危石、野外山火、野生动物,都有可能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师父告诉我,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车,而是千万个家庭的幸福。”说这些时,他的眼中泛出了自豪的光芒。
2时30分,“天窗”作业结束。大家仔细清点工具、备品,然后准备返回工区。上车前,杨金朔擤了一把鼻涕,轻声问:“师父,我表现还行不?”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咯,可以考虑一起吃晚饭!”雷军红应声说。
载着桥隧工的工程车,穿过夜色、雨雾,向着远方行驶。车上,穿着黄色防护服的年轻身影,随着车辆在山路上的颠簸,已然进入了梦乡。
文字:许毅、潘正辉
图片:张贵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