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黔沿|贵州师范学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暑期"三下乡"活动纪实
在乌蒙山腹地的高原之巅,曾以“苦甲天下”闻名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朝荣带领乡亲种树,蜕变为绿水青山的“希望之地”。
贵州师范学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集体合影
盛夏的海雀村,万亩华山松林涛阵阵,映照着新时代青年“自找苦吃”的奋斗足迹。2025年7月14日至20日,由贵州师范学院团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的“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深入海雀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将理论宣讲、生态实践、文化传承熔于一炉,既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厚度,更以“行走的思政课程”的生动实践,诠释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上好“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为建设操作性、规范性、示范性兼具的实践育人载体写下鲜活注脚。
构建“三维”宣讲矩阵:让创新理论扎根乡土
队员黎昕然用“青言青语”讲党的创新理论
“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始终以“青春话语传党音”为核心,立足海雀村实际,创新打造“理论精讲+故事细讲+实景互讲”的“三维联动”宣讲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贯穿实践全程的宣讲网络。8场特色宣讲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在田埂地头开讲“青年微宣讲”,用村民熟悉的“苞谷长势”类比乡村振兴政策;与村民围坐座谈时,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转化为“种树能致富、护林有奔头”的家常话;两晚与村干部的深度交流中,以“政策问答+案例分析”拆解基层治理中的理论密码……这些创新的方式让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更让海雀村的实践成为广大贵师院青年学生理解国情的生动教材,真正实现“宣讲一堂课,教育一群人,带动一片区”。
打造“行走”思政课堂:让青春实践赋能成长
队员陈鹏辉在守望台进行即兴微宣讲
“这棵树干上的裂痕,是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用布条裹手、石缝刨土种下的初心!”宣讲团成员陈鹏辉在巡山途中指着“发祥树”动情开讲。在来到海雀村的第二天,队员们跟随护林员王光德重走文朝荣巡山路,将“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脚下的“行走的思政课”,让松涛阵阵成为最生动的课堂背景音。在文朝荣精神陈列馆、警示林教学点,斑驳的锄头、泛黄的植树笔记化身思政教材,青年学子以“院坝微宣讲”“即兴情景课”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海雀村的奋斗史交织讲述。这场扎根林海的“行走的思政课”,让理论既带着松针的清香,又沾着泥土的厚重,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更让文朝荣精神在代代接力中焕发新的生机。
对话文朝荣后人:让榜样精神薪火相传
队员们拜访文朝荣老书记之子文正友
7月16日下午,贵师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宣讲团带着《乌蒙脊梁——文朝荣》一书,专程拜访文朝荣老书记之子文正友,举行简朴而郑重的赠书仪式。文正友接过书,抚着封面感慨书中“海雀的绿是‘规矩’和‘实干’种出来的”的深意,随后围坐“北京炉”旁,结合书中章节回忆父亲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奋斗史,细数“清清白白做人”的家风往事。这场书香里的对话,让队员们在亲历者的讲述中触摸精神温度,让文朝荣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
开展“立体”走访对话:让调研成果贴近民心
队员们开展“入户调研”与老乡亲切对话
白天走进村民家中,与老人拉家常、向农户问生计,记录产业发展、生活变迁的一手素材;夜晚则与赫章县来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培训的100余名村支书在教学基地围坐研讨,以小组对话替代单向宣讲。村支书用方言分享管林、低保分配等治理经验,队员们将其与作风建设、治理效能等理论对接;入户收集的民情故事,又成为研讨中破解政策落地难题的鲜活案例。村支书的民情日记与农户的真实诉求相互印证,让学子既懂治理逻辑,又知百姓所需。这场“集中研讨+入户访谈”的立体对话,既让调研扎根泥土,更让成果锚定民生需求,为助力乡村振兴筑牢实践根基。
传承奋斗火种:让青春誓言照亮征程
海雀村的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队员雷智利上课
虽然实践只有短短一周,但宣讲队的全体队员累计开展了理论宣讲、走访调研、事迹学习等活动12场,实践活动覆盖群众600余人次。作为本次带队教师的贵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周煜感慨:“海雀的绿,是文朝荣‘背土种树’的坚守,更是新时代‘生态惠民’的答卷。贵师院青年们在这里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代代人‘自找苦吃’的接续奋斗,是青春与大地的双向奔赴。”
队员们与海雀村的护林员们一起畅享美好未来
松涛阵阵,见证着“00后”们将“行走的思政课”感悟融入初心,将海雀的奋斗密码转化为担当。正如林间新苗向阳而生,新时代青年正以行动证明:“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铿锵誓言,终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出与华山松涛同辉的光芒。
供稿:贵州师范学院
文/李佩桓 图/陈鹏辉 黎昕然
实习记者:杨华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