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黔沿|“艺术+科技+思政”深度融合 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新范式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携贵州省话剧团开展《周素园》话剧进校园活动
2025年11月18日,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携贵州省话剧团成功举办的《周素园》话剧进校园活动,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本次活动以“话剧铸魂忆先烈,赤心报国启新程”为主题,巧妙融合“艺术感染力、科技赋能力与思政引领力”,打造了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立体化”思政大课,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对国家“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深刻回应与创新实践,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

一、紧扣时代主题,彰显“大思政课”的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
活动精准把握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将周素园先生“从布衣长衫到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涅槃,置于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叙事中。这不仅让师生重温了贵州本土先烈的光辉事迹,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必然性。活动主题“赤心报国启新程”,完美衔接了“为救国而读书”的历史使命与“为强国而读书”的时代重任,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


二、构建“沉浸-对话-践行”三维育人闭环,实现思政教育的“破壁”与“入心”
本次活动,思政教学中心精心设计课程流程,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的局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闭环:
“AI赋能,穿越对话”——以科技激活历史,实现“沉浸式”情感共鸣。活动创新性地运用AI数字人技术,让周素园先生“亲临”现场,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其“执笔为剑、长衫作帜、肝胆长征、躬身成桥”的人生抉择。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将抽象的历史人物具象化、人格化,极大地拉近了青年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死也要死在红军里”的铮铮誓言直击心灵,实现了从“知道”到“共情”的飞跃。

“艺术演绎,精神具象”——以专业话剧深化认知,实现“具象化”价值传递。贵州省话剧团的专业演出,将周素园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以极具张力的艺术形式呈现。70分钟的沉浸式观剧,让学生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深刻理解一位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实现信仰的升华。艺术的感染力,使“追求光明、以身许国”的精神内核变得可感、可触、可学。






“师生互动,青春作答”——以思想碰撞升华主题,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活动巧妙设置“周老之问”:“为强国而读书,你们将如何作答?”这一开放性问题,将历史的接力棒郑重交到当代青年手中。学生们的真情分享与思政教师的深刻点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感动转化为行动,将爱国情、强国志落实到“学好专业、练就本领”的具体实践中,完成了从“共情”到“力行”的关键转化。



“歌声告慰,薪火相传”——以集体仪式凝聚共识,实现“情感升华”。活动尾声,人文艺术系的同学们与全体师生共同合唱《如愿》,以歌声告慰先烈,许下“山河无恙,如您所愿”的庄严承诺。这一集体仪式,营造了强大的情感场域,将个人的感动升华为集体的信念,极大地增强了活动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本次活动是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及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号召的生动体现。它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文艺+思政”、“科技+思政”的创新育人模式,有效解决了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的难题。活动不仅让师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接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礼,更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