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的厨房 | 现在买票还来得及!直达宇宙美食中心,10块钱吃到扶墙走!

2022-07-20 00:00

都说饮食是解读城市的终极密码。

对吃货们来说,“如何正确地在餐桌上打开一座城市”,永远是出游时最难规划的问题

趁着假期,坐着高铁把小编最心水的早餐吃起来~
武汉:碳水化物之都yyds

在吃货的词典里,武汉可是“早餐之都”——
湖北人将早点叫“过早”,美食家蔡澜称武汉为早餐之都,《舌尖上的中国》拍三餐,早餐就在武汉。
而特色的码头文化也造就了武汉人对过早的要求:
热量高、管饱!油饼包烧麦、糯米馅儿的汽水包,也只有武汉人能把碳水+碳水搭配得这么绝妙!
快、速战速决!汤汤水水容易洒出来,边走边吃才是最方便。武汉的过早可以不限场地,每天清晨,大街小巷边走边吃的人,成为城市里最别样的风景。
这似乎是只有生活在武汉的人才会的绝技。就像那句话说的:“边走边七”,简直是“武汉伢滴骄傲”。
别光看着流口水啦,走,今天我们就去武汉,过早!
武汉豆皮
“一碗热干面杀百鬼,一锅豆皮烫神仙”。豆皮锅前排队的人流,永远汹涌!
到武汉的第一事,和离开武汉最后一件事,就是搞个正宗的豆皮七七。
队排得长,人们却甘之如饴,因为看着师傅现场做豆皮,简直就像是欣赏一场武林高手恣意洒脱的表演!
严格说来,地道豆皮的“皮”
是用绿豆和大米磨成浆
功力深厚的豆皮师傅都有一双无影手,天生神劲儿。
单手抖动,将数十斤的铁圆锅玩弄于鼓掌之间,佐料在空中齐舞,轻轻翻个面,一锅金黄油亮的豆皮呈入眼前,葱花从高处飞洒!
工序复杂要求高,
只有高手师傅才能发挥出豆皮的精髓
师傅将豆皮按格子状划开,每份基本就两个小方块,盛入小碗中,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切的时候还能听到酥脆的咔嚓声,排队等待的人,早已经开始分泌着唾液,嗷嗷待哺。
最传统的是用河蚌壳来划豆皮
“江湖”城市的特性展露无遗
刚出锅的豆皮,金黄酥脆的一份,周周正正,豆皮香脆,糯米柔软,油润喷香,一秒征服灵魂!
好的豆皮,皮香脆薄润,呈金黄色,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鲜肉、香菇、笋子做成的三丁臊子,笋子和香菇饱含汁水,咬下去鲜香四溢,瘦肉份量也多,颗粒饱满新鲜很加分。
还得有豆皮的好cp,比如糊米酒、清酒等传统过早搭配,清口解腻。
糊汤粉
千湖之省,百湖之市,早餐固然不能少了鱼!糊汤粉是武汉“江湖”地位的完美代表。
在老武汉人的印象中,一碗糊汤粉也是最原始而个性的码头文化。
武汉三镇河湖众多,每天打下来的鱼虾不少,尤其是小鱼小虾,早年间没有储存条件,于是有人想到了用它来做早点。
考虑到顾客多是在码头上做工的苦力,便加上生米粉起糊更抵饿,同时加入大量胡椒,去腥的同时,带来强烈的浓郁口感。
最终成就了这一碗:带点荤腥的,热辣的,稠稠的糊汤粉。
地道的糊汤粉,带着浓重的胡椒气味,碗底是爽滑的粉,配上提香的葱花虾米,真的是“吃鱼而不见鱼,抵饿方便干劲足!”
在糊汤粉旁边,一定会有炸油条的摊位,因为油条是糊汤粉的绝配,而且必须是油条!
将油条泡入糊汤粉里,吃得酣畅淋漓,头冒热气,才算真正体会糊汤粉的真谛!
就像是,“武汉版羊肉泡馍”。
烧 梅
无黑胡椒不“烧梅”
武汉的烧梅,就是烧卖,因为皮擀出梅花边,蒸出来如同一朵朵梅花而得名。
武汉三镇的“重油烧梅”,看起来像汤包一样柔软多汁,这要多亏了里头的皮冻,在加热之后化成油水!
筷子一戳开,满肚子的糯米!别看是糯米馅儿的,重油烧麦的肉量可很实在:肉大块,米粘人,还沾着肉汁,比例恰到好处,肉香油香十足!
而最妙的,当属绝美调料:黑胡椒的运用!
黑胡椒对味蕾的刺激,恰到好处:热烈浓郁的黑胡椒味儿,正如武汉人“火爆”的性格,有些呛口,却回味无穷。
【黑色的细点就是黑胡椒】
油饼包烧卖 
这里要隆重地,敲黑板!
在武汉,烧梅的传统吃法是将刚出锅的小油饼切开一个口子,包几个新鲜出炉的烧梅进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油饼包烧卖。
为了体验这一碳水+碳水的双重快乐,我们早上6点起床来到他们家排队,偌大的武汉城,他们家是为数不多还在卖油饼包烧卖的。
【对,又是排队!】
师傅用小铲子把油饼开膛破肚,将蒸好的三只烧卖依次揣进饼里,碳水与碳水就这样碰撞出甜蜜的火花!
捧在手里要第一时间咬上一口,金黄的油饼又薄又脆,香菇肉丁烧麦的油头很足,好在馅里撒了些黑胡椒粉,化解了些许油腻,糯米的糯、油饼的脆、臊子的鲜香与胡椒的辛辣在口中撞击,口感太过刺激!
【油饼香脆,烧梅软糯,两者是绝佳的搭档】
这份双重碳水的过早也“太硬核”了吧!吃到最后会觉得有点呛口,此时来一碗蛋酒下肚便是安抚。
不过我们选择了店家推荐的美式咖啡+油饼包烧卖套餐,中西合璧,这很武汉!
热干面
终于,到了武汉“过早”的王炸选手:热干面!
在武汉,“过早”是一种既隆重又匆忙的存在,热干面最能诠释这一点!早上5、6、7、8点,武汉的街头小巷,除了停放的车辆,还有排排站的热干面小分队。
【端着吃,边走边吃,就是武汉人过早的骄傲】
碱面入碗,淋上浓香的芝麻酱,带着些许胡萝卜丁的微微回甜,辣油和醋恰到好处地中和、点缀。
葱花酸豆角辣油醋加入后,开拌!
热干面,制作时间不过两三分钟,快速买好,边拌边走,手指得再勾上个面窝,混进过早大军里,快速边走边吸起来。
这就是武汉人一天的开始。
成都:一条街足矣

作为西南美食重镇,成都自然不可错过。

成都适合悠闲的慢慢闲逛,但说到早餐,“肥肠系列”足以让人大呼:重口!

很多成都人的一天,是从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肥肠粉

一口大大的锅子里煮着猪大肠,师傅抓起一把粉放进漏勺中,再伸进汤白浓郁的滚汤中,在锅子里一上一下,如同淘米一般,待粉熟透以后就精准的盛入提前备好料的碗里。

一份其貌不扬的肥肠粉,用筷子在碗里搅一搅,碗底的芹菜、大头菜颗粒和辣椒油都被翻上来。

软弹的粉条和炖煮耙烂的肥肠,狠狠吸溜一大口,任其在齿间流连,顺势滑下肠胃,刺激味蕾舌头酥麻麻。

肥肠一点异味也没有,粉的粗细程度也刚刚好,汤白味美加上十足川味的佐料,小编只想直呼:巴适!

吃肥肠粉,一定要再来一份旁边孃釀卖的锅盔,酥脆厚实。

边吃粉边泡在汤汁里一起最巴适了,食量大的小伙伴还可以加一份肥肠结子,嚼劲很足哦~

肥肠豆汤

豌豆完全熬化了,金黄色的豆汤浓郁,却一点都不油腻,汤水中飘着一些肥肠丝,提升了豆汤的香气,泡个白饭也是超级巴适的。

这里的肥肠切成丝,处理得非常干净,吃起来虽然味道偏淡,但口感更加柔韧。

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来一份粉蒸肥肠!

粉蒸菜的魅力不就是将食材的味道发挥到极致吗,这道粉蒸肥肠外层软糯米粉,吸饱了肥肠的油脂,裹满米粉的肥肠入口溢香,肥而不腻,很美味很美味!

昆明:就为了一碗米线啊

“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完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这是老昆明童谣里的词调。

在昆明,米线就跟这里的鲜花一样,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可以连吃一个月不重样!

过桥米线

如今过桥米线席卷全国,每个城市都能吃到了,但是,在民国旧居里,浸润着西南联大沉浮岁月的过桥米线,很少有人吃过吧。

第一站,我们先到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旧居吃过桥米线,这是藏在一个高楼林立的小区里的民国别院。

两层楼和一个小院子,有茶室和过桥米线的包房,还有很多关于梅先生任清华校长20多年和西南联大时期的旧照故事。

过桥米线讲究“三烫”:碗烫、汤烫、油烫。用石头锅做的汤碗保温很好,汤底沏出来还一直沸腾,一口米线一口汤,回味无穷。

饭后在院子里来一壶风炉煮茶,好像已然被西南联大的人文底蕴熏陶。

△ 红色的米线是红米做的“米干”

罐罐米线

土罐装着粗条的酸浆米线,融入滚烫的汤汁中熬煮,吃罐罐米线一定要加上臭豆腐!

汤里还有豆瓣和杂酱,混入的几片清新薄荷叶,和臭豆腐撞了个满怀。

浓郁的香气,味觉刺激,在臭与香之间,不知不觉成了一种心灵的交流,也正是食客们最为迷恋的味道。

△ 门口的烤小豆腐、米布、卤饵丝

豆花米线

一碗豆花米线好不好吃,关键在于冬菜和酱。一勺豆花“甩”出来,将米线覆盖,过水后的豆花duangduang有弹性,入口很滑溜。

普普通通的米线+普普通通的豆花,幻化出平淡却又必不可少的味道。

白净的米线和鲜红的辣椒酱相得益彰,软滑的米线裹满了韭菜的清香,鲜香麻辣,有点回甜,各种佐料加在一起,也更加突显豆花的豆香味。

稀豆粉米线

这种粘稠的“糊糊”,看起来就像是养生的代名词,与武汉码头文化的“糊汤粉”颇为相似。

豌豆加水,磨粉成汁,直接倒入大锅熬煮,直到变成咕噜冒泡的糊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停搅拌。

成汤时细腻柔润,这时候,就轮到了米线登场。

稀豆粉的吃法充满想象力,红彤彤的辣子、白黄的蒜姜泥汁,加上各式各样的佐料,让这一经典名吃有了更加丰富的口感。

用油条裹一圈蘸着吃,或者用烤过的饵块蘸着吃,有点儿像豆浆泡油条的美妙。

撒撇米线

撒撇米线是凉米线的一种,不过用的是很细很细的米线。它是傣族的特色美食,西双版纳、德宏一带常年炎热,很需要吃点清热消暑的食物。
撒撇米线不是拌着吃,而是蘸着吃。

“撒”在傣语里有凉拌的意思,“撇”则是牛苦水。
撒撇有两种,分为“柠檬撒”和“苦撒”,苦撒是用牛胃牛肠里的半消化物熬煮的苦汁,虽然苦,但是有回甘的味道。

柠檬撒则是柠檬水拌上韭菜碎、芫荽、芝麻、辣椒等,酸酸辣辣的十分开胃。
夹一筷子牛干巴、牛肝和细米线,把撒撇里的精华全部裹上,送入口中,冰凉入心。
小锅米线

吃小锅米线,讲究的就是一股热乎劲儿,热辣鲜香。

清晨来上一碗,滋溜一大口,再大呼一口气,顿时唤醒了身体,让人精神抖擞开启新的一天。

△小锅牛肉米线 

这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小锅米线,特点就是一锅一锅地煮,根据每个食客的需求增减食材,做的几乎是邻里街坊的熟客生意。

正宗的小锅米线必须用铜锅煮,传热快,也保留了食物的本味。

要知道,米线出没在云南的任何时间地点,在碗里生出无数风情,是云南人对家乡的味道标记,这种让人感到踏实的满足感,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在昆明生活过七年的文人老饕汪曾祺先生,在离开昆明后回忆道:很怀念每周会吃上两三次米线、饵块的日子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些早餐城市也是绝佳的旅游目的地,就从这些美味早餐开启多姿多彩的假期吧~

点个“赞”
说说你还想去吃哪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