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的厨房 | 现在买票还来得及!直达宇宙美食中心,10块钱吃到扶墙走!
都说饮食是解读城市的终极密码。
对吃货们来说,“如何正确地在餐桌上打开一座城市”,永远是出游时最难规划的问题

在吃货的词典里,武汉可是“早餐之都”——

























作为西南美食重镇,成都自然不可错过。
成都适合悠闲的慢慢闲逛,但说到早餐,“肥肠系列”足以让人大呼:重口!
很多成都人的一天,是从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一口大大的锅子里煮着猪大肠,师傅抓起一把粉放进漏勺中,再伸进汤白浓郁的滚汤中,在锅子里一上一下,如同淘米一般,待粉熟透以后就精准的盛入提前备好料的碗里。
一份其貌不扬的肥肠粉,用筷子在碗里搅一搅,碗底的芹菜、大头菜颗粒和辣椒油都被翻上来。
软弹的粉条和炖煮耙烂的肥肠,狠狠吸溜一大口,任其在齿间流连,顺势滑下肠胃,刺激味蕾舌头酥麻麻。
肥肠一点异味也没有,粉的粗细程度也刚刚好,汤白味美加上十足川味的佐料,小编只想直呼:巴适!
吃肥肠粉,一定要再来一份旁边孃釀卖的锅盔,酥脆厚实。
边吃粉边泡在汤汁里一起最巴适了,食量大的小伙伴还可以加一份肥肠结子,嚼劲很足哦~
肥肠豆汤
豌豆完全熬化了,金黄色的豆汤浓郁,却一点都不油腻,汤水中飘着一些肥肠丝,提升了豆汤的香气,泡个白饭也是超级巴适的。
这里的肥肠切成丝,处理得非常干净,吃起来虽然味道偏淡,但口感更加柔韧。
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来一份粉蒸肥肠!
粉蒸菜的魅力不就是将食材的味道发挥到极致吗,这道粉蒸肥肠外层软糯米粉,吸饱了肥肠的油脂,裹满米粉的肥肠入口溢香,肥而不腻,很美味很美味!

“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完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这是老昆明童谣里的词调。
在昆明,米线就跟这里的鲜花一样,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可以连吃一个月不重样!
过桥米线
如今过桥米线席卷全国,每个城市都能吃到了,但是,在民国旧居里,浸润着西南联大沉浮岁月的过桥米线,很少有人吃过吧。
第一站,我们先到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旧居吃过桥米线,这是藏在一个高楼林立的小区里的民国别院。
两层楼和一个小院子,有茶室和过桥米线的包房,还有很多关于梅先生任清华校长20多年和西南联大时期的旧照故事。
过桥米线讲究“三烫”:碗烫、汤烫、油烫。用石头锅做的汤碗保温很好,汤底沏出来还一直沸腾,一口米线一口汤,回味无穷。
饭后在院子里来一壶风炉煮茶,好像已然被西南联大的人文底蕴熏陶。
△ 红色的米线是红米做的“米干”
土罐装着粗条的酸浆米线,融入滚烫的汤汁中熬煮,吃罐罐米线一定要加上臭豆腐!
汤里还有豆瓣和杂酱,混入的几片清新薄荷叶,和臭豆腐撞了个满怀。
浓郁的香气,味觉刺激,在臭与香之间,不知不觉成了一种心灵的交流,也正是食客们最为迷恋的味道。
△ 门口的烤小豆腐、米布、卤饵丝
一碗豆花米线好不好吃,关键在于冬菜和酱。一勺豆花“甩”出来,将米线覆盖,过水后的豆花duangduang有弹性,入口很滑溜。
普普通通的米线+普普通通的豆花,幻化出平淡却又必不可少的味道。
白净的米线和鲜红的辣椒酱相得益彰,软滑的米线裹满了韭菜的清香,鲜香麻辣,有点回甜,各种佐料加在一起,也更加突显豆花的豆香味。
这种粘稠的“糊糊”,看起来就像是养生的代名词,与武汉码头文化的“糊汤粉”颇为相似。
豌豆加水,磨粉成汁,直接倒入大锅熬煮,直到变成咕噜冒泡的糊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停搅拌。
成汤时细腻柔润,这时候,就轮到了米线登场。
稀豆粉的吃法充满想象力,红彤彤的辣子、白黄的蒜姜泥汁,加上各式各样的佐料,让这一经典名吃有了更加丰富的口感。
用油条裹一圈蘸着吃,或者用烤过的饵块蘸着吃,有点儿像豆浆泡油条的美妙。
撒撇米线
吃小锅米线,讲究的就是一股热乎劲儿,热辣鲜香。
清晨来上一碗,滋溜一大口,再大呼一口气,顿时唤醒了身体,让人精神抖擞开启新的一天。
△小锅牛肉米线
这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小锅米线,特点就是一锅一锅地煮,根据每个食客的需求增减食材,做的几乎是邻里街坊的熟客生意。
正宗的小锅米线必须用铜锅煮,传热快,也保留了食物的本味。
要知道,米线出没在云南的任何时间地点,在碗里生出无数风情,是云南人对家乡的味道标记,这种让人感到踏实的满足感,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在昆明生活过七年的文人老饕汪曾祺先生,在离开昆明后回忆道:很怀念每周会吃上两三次米线、饵块的日子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些早餐城市也是绝佳的旅游目的地,就从这些美味早餐开启多姿多彩的假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