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勒勒车,是车又是家

中国青旅集团 | 2021-04-04 13:47

“披着远古的风尘,留下风云变幻的车辙,神奇的勒勒车,拉着岁月的风雨,放牧这无边的山河……”你或许听过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的这首歌曲《神奇的勒勒车》,但你却未必十分了解这种神奇的车。

蒙古族有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勒勒车是他们迁居时的重要交通工具,这是草原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产生的智慧结晶。

“草原之舟”勒勒车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罗罗车”“牛牛车”等。从秦汉时期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

勒勒车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等族的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铁勒人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到了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勒勒车被广泛应用于游牧生活中。

勒勒车,它装载着牧民们的幸福和吉祥。在那达慕大会或庙会上交易时,勒勒车发出的“吱吱”声为牧人带来喜悦;举办婚丧喜宴时,亲朋好友也会坐着勒勒车前来。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勒勒车的制作

勒勒车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制作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着水受潮不易变形,制成的车体很轻,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

造勒勒车时,将桦木或柞木烘烤软和,并使之弯曲成弧状,两三段弯曲的木弧连接在一起,便制成了车轮。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车上部是由2根车辕、8—10条车撑和车槽组成,车下部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辐多在15—20根之间,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5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在两辕的顶端系上编拧而成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上的横木上,以供拉行。

勒勒车的特点

勒勒车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多,车轮大的勒勒车轻便灵活,无论是经过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泥泞的沼泽还是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

勒勒车可以用牛、马、骆驼拉行,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千斤。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勒勒车可以组成庞大的勒勒车队,最前面的叫“忙豁仑”。驾驭这支队伍只需要一个人。为了避免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赶路时“叮当、叮当”地响,以确保最前面的车能够听到。

因勒勒车适用于各种道路,亦被牧人誉为“草上飞”。战争时期,勒勒车常常作为战车驮运军队物资;平时勒勒车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人们用它运输货物、迁居。从古代到近代,勒勒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由于蒙古族迁居频繁,到了新家后,一般不会把生活物资卸下来,而是直接把柴薪车、箱子车作为存放物品的库房使用;还可将这些勒勒车连接起来摆放,作为美观又实用的栅栏使用。勒勒车对游牧民族的文化及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他们来说,勒勒车既是车又是家,装载着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