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猛村
脚猛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
脚猛村位于雷山县西北面的山地峡谷之中,距县城7公里,为丹江镇所辖行政村,也是一个文姓苗族聚居的自然寨,约有400余年历史,从先祖到此定居已18代人,苗族文化古朴淳厚,为7个巴拉河旅游苗寨之一。脚猛村海拔900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坳状环境,一条小河从山坳底部穿过,沿着小河两侧依山势建起层层叠叠的苗族吊脚楼,村落呈现出一幅聚福纳德之态。目前,脚猛村仍有传统木质吊脚楼89栋,冬暖夏凉,清洁安逸,防潮防蛀,既不占地又适合南方多雨水天气。吊脚楼多为两至三层,一般吊脚楼的底部做畜舍和放农具,方便管理;中层住人,堂屋中柱为祭祀祖先之神龛,美人靠是房屋建筑的特色。顶层多堆放杂物或者粮食,亦可作客房之用。传统上,这里的村民是将粮仓置于吊脚楼,目前该村还保存有5栋古老的独立粮仓,寨中便道多为鹅卵石铺就,古朴实用。 脚猛村辖11个村民小组,225户人家,1103人。耕地面积895亩,其中田307亩,土588亩;林地面积6431。7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村民长期从事水稻种植,近年也发展了葡萄、杨梅等经济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 这里的苗族人热情好客,待客佳肴除了香甜的苗家米酒外,还必备酸汤鱼、鸡稀饭、鱼剁辣子、野蕨菜等,这些也成为苗寨里的特色饮食,当然还有功家人热情周到的待客之礼。 脚猛村苗族文化浓郁,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完整,生产、制度、信仰、歌舞、服饰、建筑、婚姻、丧葬等文化构成脚猛村的文化主脉。
古村印象
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脚猛村没有文字记载的家谱,主要利用口口相传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据村寨流传,脚猛村在400多年前,由雷山县西江镇龙塘村一文氏兄弟因打猎发现该地适宜居住迁徙而至,至今已在此生活了18代人。
脚猛村于400多年前,由西江镇龙塘村一文氏兄弟因打猎迁徙而来。发展到现在已的18代人。1999年11月脚猛村公路建成通车,全长3公里。
村民传统以水稻种植的农耕生活为主。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经济收入低,村民基本自给自足。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发展葡萄、杨梅等经济作物,逐渐形成村里的特色产业,收入大幅增加,现已是改革开放前的10倍。
触见历史
口述史
口述人:文德荣
口述内容:祖先从江西来,文天祥的后代,在贵阳几个月,没柴烧,到凯里,还是没有,到当过,入户,四五个孩子,一两个丹寨,一个到西江龙潭,后代又到脚猛,来三个人,所以有三个祖先,脚猛,变来边看,又吃的,安家落户,到我们这辈十三代人了,本来没多少户,1941年有火灾,有60户,79年又有一次火灾,然后寨子就分散了。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脚猛村居于山坳,仅有一条道路进入,青山绿林环抱,以杉木和松木为多,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一条小溪从山中缓缓流出,穿寨而过,水质清澈见底,为村民生活用水之一。村落的吊脚楼沿着河道两侧依山而建,形似“V”形状,整体呈现出聚福纳德之态,风光秀丽优美。
风景名胜
脚猛村出路不远就是巴拉河景区。巴拉河乡村旅游区流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以三棵树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境内。流域内分布着龙井、怀恩堡、南花、季刀、南猛、脚猛、猫猫河七个苗族村寨和遗留的古代军事堡垒。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苗族歌舞、苗族服饰、苗族传统习俗以及苗族独特的“吊脚楼”建筑。
文物古迹
村内古井有5口,天然的井水清澈明亮、甘甜芳香。村内有很多古树,起着护佑村寨的作用,也是村民的民间信仰点。
村落风貌
村落沿着小河两边依山而建,寨中以干栏式木质吊脚楼为主,亦有砖木、土木结合,顺坡而建的吊脚楼地基是用石块傍山堆砌而成,体现了高超的砌石墙技艺。吊脚楼底层圈养牲口,楼上人们居住,可以防潮,通风性好。两边房屋的背面是山,正面相对遥望。
村落选址
脚猛村整体为一个典型的山坳状,寨中有一条小河贯穿全村,南北被青山绿林环抱,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村中主要河道从寨中穿过,水流缓缓,清澈见底,村域内有小溪流数条,潺潺的溪水就是村中居民的生活用水,天然无污染。村落的吊脚楼沿着村中主河道两侧依山而建,形似“V”形状,整体呈现出聚福,纳德之态,风光秀丽优美。
村落格局
村落沿着小河两边依山而建,房屋一栋接着一栋,顺坡而修,层层叠叠,井然有序。有土木结构的,有石木结构的,也有现今砖木结构的。典型的背山邻水格局,两边房屋的背面是山,正面相对遥望,八九十栋吊脚楼使脚猛古村落布局呈“V”字形状,脚猛小溪从“V”字底端穿过,整体空间是中间低两边高,村落呈现出一幅聚福纳德之态。
建村智慧
小溪居于村落的底端,顺河岸两侧山坡而建的吊脚楼使脚猛古村落定形成了“V”形状,整体空间是中间低两边高。其特点既不占地势又适合南方多雨水天气,冬暖夏凉,清洁安逸,防洪防涝。
民俗文化
非遗项目
苗绣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源自苗族人民的生活,是苗族人民智慧的象征,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苗家姑娘从记事起就开始学做针线手工活,到成年的时候已经技艺熟练,熟练后又会传给她的下一代,她们就这样一代传给一代,至今已数百年。 苗族人无论是平日里的便装、节日的盛装、或婚假的嫁妆,上面刺绣的花卉、各种动物的图案,都放映着苗族历史的画面,不仅色彩鲜艳,而且搭配均匀,在视觉上有多维空间感。苗族妇女是刺绣的制作者,在苗绣制作上技术高超,具有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 脚猛村的苗族刺绣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苗族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无论是技法还是针法都十分有特色,教厂村的苗族刺绣主要以双针锁绣、绉绣、辫绣、贴布绣、平绣为主,装饰在苗族服装上。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
节庆活动
1.鼓藏节:脚猛村的鼓藏节每十三年举行一次,一次要过三年,每当卯年即为吃鼓,需要在头两年作准备,即第一年引鼓,第二年立鼓,第三年送鼓,节日期间杀猪宰牛,并邀亲友聚会,节日期间还举行斗牛、跳铜鼓、跞芦笙等各种活动来庆祝。祭祀是村里节日的重头戏,活动由村里的德高望重的鼓藏头组织。首先要杀猪或牛祭祖,然后巫师做法敬请祖宗享用准备好的鱼、肉、酒等祭品,并祈求祖宗保佑寨子年年风调雨顺、家园安康,最后演出活动开始。鼓藏节期间,亲朋好友来做客,鞭炮不断,鱼肉满锅,到处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景象。跳芦笙,是鼓藏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跟着铜鼓的节奏翩翩起舞,歌声在村落间回荡,那真是一幅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2.苗年:苗年是苗族人最隆重的节日,苗年在秋收后农历十月的辰(龙)日、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一般持续5至12天。教厂村过苗年的形式与雷山县一致,也是教厂村苗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性节日,家家都要以猪头、猪心、腰子、鸡、鱼、酒和糯米粑祀祖先神灵。脚猛村的苗年有大年、小年和尾年之分,小年仅打点糯米粑祭祖,尾年也仅象征性地过,唯大年最为热闹,所有的传统活动亦在“大年”期间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要杀猪、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节日期间都要举行斗牛、赛马、斗鸟、跳芦笙、踩铜鼓等传统娱乐活动。苗年也是最集中地展示苗族服饰、银饰、手工艺美术等有形文化的节日。
3.吃卯:也称吃新节,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六月的第一个卯日,如果头卯在六月初五前,那就只能过第二个卯日。这个时间是水稻出穗即将扬花之时,实际就是预祝粮食丰收的节日。节日当天,各家会到稻田里祭祀,亲取三穗长势很好的稻谷挂于神龛,行祭祀仪式,然后邀约亲友欢聚,吹笙、赛歌、斗牛,预祝当年丰收。
祭祀崇礼
苗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苗族先民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从最初的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森林土地和动物植物等各种自然现象崇拜开始形成了原始宗教信仰。教厂村的村民正是在这种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通过人性的外推与泛化,把生命和灵魂赋予了人以外的事物,使动物、植物都具有了生命和灵魂,对那些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常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它们举行祭祀和膜拜,从而形成了苗族民间的自然崇拜。比如对大树的崇拜、对古井的崇拜等。同时,在苗族社会里,普遍存在相信鬼神的情况。“鬼”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既指人和动植物死去后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也泛指主宰着各种自然物、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的精灵。教厂村民还十分相信鬼神,这与苗族的精神文化不可分。村民时常要敬天敬地敬鬼神,祭祀的主要对象有始祖、家先、五谷鬼、山鬼、水鬼、岩鬼、树鬼、风鬼、雷鬼等,祭祀它们是想获得它们对自己的照顾和恩赐,从而增加自己适应生存的能力。在苗族人民心目中,鬼神是隐藏在大自然背后的神秘力量,它从自然物中幻化出来,而且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它主宰着宇宙万物、人间吉凶祸福。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极为普遍的一种重要信仰形式,苗族的祖先崇拜比较普遍,祖先在苗族精神世界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永远与子孙在一起,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村民都要以美酒佳肴奉祖。苗族人认为自己祖先的灵魂在鼓里,鼓就代表祖先,祭祀鼓就是祭祀祖先,杀牲祭祖是最重要的内容,取乐祖先的同时祈求祖先保佑苗民粮食丰收,祈求祖先保佑苗人平安和发展。
婚丧嫁娶
一、婚姻习俗
脚猛村的苗族婚姻形式和习俗与雷山丹江地区的一致,有自由式婚姻和传统式婚姻。
1、自由式婚姻:经过“游方”对歌传情,互相了解之后,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便交换信物,订下终身。父母亲知道了,私下权衡对比,认为匹配,也就默许。男方半夜将新娘接来,俗称“偷亲”。女方父母兄弟只装作不知道,不加干涉。但如女方父母兄弟认为女方所爱的男方不匹配,便要横加干涉,“偷亲”必须秘密进行,败露就结不成婚,即使“偷亲”成功,也会引起风波。“偷亲”到家,男家办完喜酒,就恳请族中叔伯兄弟或长辈二人提一只母鸡,携酒、肉、糖等礼品去女方家报信,如女方父母认可,就受到招待,如不同意就会给报信人难看。但这并无损于报信人,因为只要完成“报信”的任务就可以了,扯皮的事,由开亲的男女双方家长去理论,与报信人无关。这种情况的结局是:要么女方家邀集一伙人来将姑娘强拉回去,要么因木己成舟,不得不委屈认亲,要么宣称不认这门亲事,拒绝女儿回娘家。
2、传统式婚姻:传统式婚姻包括父母包办婚姻和经自由恋爱双方父母认可的媒妁说养婚姻,这种公开的在白天迎送的接亲方式,是苗族长辈所乐意的。其过程是男方父母为儿子相中了某一姑娘后,即请媒人到女方家去说亲,如双方认为门当户对,就答应联姻。这种情况有的女儿知道,有的女儿不知道或不同意。但不管同意与否,以父母之意为定。反对的也有,但效果不大,以后便商定吃“半路酒"的日期和婚期,此种形式视为包办婚姻。另一种是青年男女双方在“游芳"中建立了感情,同意结为夫妻,诉诸父母,父母亦不反对,于是便请媒说亲,商定吉日,选好地点,双方均由父兄出面,邀请宗族中的叔伯兄弟或长辈一二十人,在野外露天摆酒叙谈,协商结婚日期和“财礼钱”的数目,日暮方散,这种形式叫吃“半路酒”。经过“半路酒”的仪式之后,婚事便定下来,到结婚日期就接新娘过门。 苗族青年男女结婚以后,自由结婚(偷亲)的新娘尚可在夫家住上十天半月,因为“财礼钱”没有讲妥,不能回娘家。属传统式明媒正娶的,接亲当天或第二天就回娘家住,但不论哪一种方式,都有“坐家”的习惯。逢年过节或是农忙时节,经夫家来人接候,才去住一二十天(这是传统规矩,住长了怕人讥笑)。且到有了身孕后,才长住在夫家。并要举行“端甑子仪式后,才算夫家的正式成员。
二、丧葬习俗
脚猛村的丧葬一般为土葬。死者为正常死亡,且已有子孙,都须装棺土葬。要经过临终按眼、沐身、整容着装、报丧、守灵、入棺、唱丧歌、出殡送葬、入土、呼魂、引魂、走亲等过程。病人心脏停止跳动后,家属要将几滴水酒灌入死者嘴里,然后用手指按摩其眼皮,使之瞑目,俗称“按眼睛”,并将其五指并拢,握拳,脚掌靠齐。寿衣用棉布或丝织品制作,里白外黑(或兰色),着装必须是单数,即衣三裤三。女性上身着出嫁穿的“乌摆”盛装,下身穿着百褶裙。经着装后停尸于堂屋,男左女右,或女东男西。亲戚看遗容,须经孝子许可并揭开盖面的白布,以后择吉入棺出殡。随葬的常用物有男的为旱烟竿、砍牛刀、火镰、柴刀,女的有手镯、耳环、项圈、花衣。铜器不能随葬。 看风水:即择墓地,要请风水先生来看。墓地确定后,由孝(长)子挖墓穴第一锄。 包冥粮:出殡前,家属要捏饭团用羊不食叶包好,放入一篓中,给死者作冥粮,并给一点碎银给死者买水喝,给一双草鞋赶路。 送葬:需要宰杀牲口送葬和款待宾客,这是苗族葬礼的重要习俗,过去杀水牯牛,现在一般杀猪。杀牲需要讲规矩,首先屠手必是死者兄弟或叔伯兄弟等血亲。其次杀牲前先搭一木架,并在架上插上三排纸剪的人像和六面三角纸旗,将此套于牲头上,由一人拉尾巴,屠手即从右边用砍入颈。若未死,原屠手不能再补刀,由另一副手操刀再杀,再不死由第三人继续补刀。杀牲时须鸣枪,以后每半小时鸣一次,每次三响,直到死者入土时止。
特色文化
铜鼓舞: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鼓藏节”“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和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舞时将鼓悬起,击鼓者一人,左手持木棒击鼓腰,发音清脆,右手持鼓锤击鼓面中心,发音浓重,节奏多,鼓手边击边舞,随节奏踏地抬腿,众人环绕而舞,随着变化多端的节奏,时里时外,且进且退,舞至高潮时,加击掌呼喊“嗨哧哧”之声助兴。其动作多为狩猎生活、农事生活动作以及对动物形态的模拟,如骑马赶斑鸠、捕鱼、捞虾等。苗族铜鼓舞步伐有力,臂部多前后甩动或左右摆动。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青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从明朝到清初的开苗疆,雷山之地无建制,称“管外苗族地区”,即“化外之地”。1729年清政府开辟苗疆,建新疆六厅,其中丹江厅就建在现在的雷山县,隶属都匀府,厅城选址在“乌方”苗寨的上方也益坡顶,派军驻扎。脚猛村至此归属丹江厅管辖。民国3年,建丹江县,脚猛村隶属丹江县。新中国成立后,属丹江区固鲁乡。人民公社时期为固鲁公社脚猛大队。1984年8月社改乡后为固鲁乡脚猛村民委员会,1992年3月撤区并乡建镇后改为丹江镇辖。
美食物产
刺绣
由于受到不同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教厂村苗族十分擅长刺绣,刺绣技法主要有皱绣、平绣、贴布绣等。刺绣纹样以代表苗族原生文化的蝴蝶纹、龙纹、鸟纹、鱼纹为主,装饰在衣肩、衣袖、围裙上。已有上百年传承历史。
吊脚楼营造工艺
苗族木匠师傅在修建民居时是不用“图纸”的,只是将木房的照枋槽、排枋槽、搂枕槽、销钉椎眼、铆钉椎眼、檩条燕尾槽、挑檐槽等等部位、形状和尺寸以及房屋水步刻在半根与房屋最高柱等长的竹片上,这根竹片称为“丈杆”,使用时,将“丈杆”往木柱上一靠,按照“丈杆”上的符号在木柱上画即可,凭着这一根“丈杆”就可以画出整栋建筑的所有必需的眼、槽。用“穿枋”将柱头连接起来形成形如扇面的一排柱子,穿起来可以达到丝严缝合。这样就可立房了,即将房屋整个立起。房屋采用落地歇山式设计,四脊翘檐,屋顶覆盖的青瓦,一门出入,堂屋正上方为神龛,下方为干栏式“美人靠”。
酸汤鱼
苗族喜食酸味菜肴,主要有酸汤菜、酸汤鱼等。酸汤菜用适量酸汤与青菜、莲花白、白菜、瓜豆等合煮而成。放少许白米参煮,配大蒜、木姜籽(花)等佐料,味道更佳。酸汤鱼在锅里先放酸汤,将鱼苦胆取出后,整条放入锅内煮,并放大蒜、辣椒、生姜、花椒等佐料。煮到鱼鳞向外翘时,再放木姜籽(花)等佐料即成。吃时配辣椒蘸。酸汤鱼肉嫩汤鲜,消除内火,开胃增欲,是苗族的名菜之一,现已发展为饮食行业的佳肴,饮誉省内外。 秋收后,乡民喜欢制作鱼剁辣子,这个时候的鱼十分肥美,先将鱼煮熟后,剔骨留肉于碗中。然后将青辣子用火烧熟,剁烂,加各种佐料与鱼烂在一起即可。
传统建筑
文有江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苗族
文有江住宅为二层木质结构吊脚楼,楼房共有4间正房,一个偏房。吊脚楼依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房顶盖青瓦,第一层中间为堂屋,有美人靠,现已用玻璃窗封闭。
文国军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苗族
文国军住宅为干栏式木质结构吊脚楼,二层楼房,三间正房,一个偏房。依山而建,面向东南。房顶盖有青瓦,第一层中间堂屋有美人靠。房屋窗户为木窗。
李海芝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苗族
李海芝住宅为木质吊脚楼,二层楼房,三间正房,一个偏房。依山而建,面向东北。房顶盖有青瓦,第二层中间有美人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