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旦:舍“小家”顾“大家”

学习强国—人民出版社 | 2022-10-03 03:50

姚旦,原名姚常新,又名陆纲,191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1931年,宁波高科职业学校毕业后,姚旦经人介绍在杭州都锦生丝厂担任会计,不久转到上海,在法商立兴洋行出口办事处工作。

1934年秋,姚旦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其间,他利用暑假时间回家乡,与几位好友共同组织“今日读书会”,一起阅读抗日救亡刊物,组建小剧团,公开演出“江村小草”“同路人”等进步戏剧。

1936年,因家境困难,姚旦中断了大学学业,进入上海中国银行工作。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姚旦跟随中国银行南迁至香港。但是,他心系抗战事业,不久回到家乡宁波,组织开展抗战宣传。

1938年5月,姚旦等10名进步青年来到富阳,组建富阳县政治工作队,担任队长。同年9月,“浙江省政府直属战时政治工作队第一大队”在永康成立,下设3个队,姚旦又担任了第一大队二队(简称“省政工二队”)的队长。

1938年11月,姚旦率省政工二队到达安吉,在当地群众中先后组建了土枪队、儿童队和妇女会等抗日团体,书写抗日标语,出版抗日刊物,组织抗日演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省政工二队是中共党员较多的一个队,队员中有王子达、谢勃等多名党员。此时,二队内组建了党支部,王子达担任书记。1938年11月6日,经王子达等人介绍,姚旦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支部改组为特别支部,姚旦担任书记。

1939年2月,省政工二队移驻吴兴双林镇。在省政工二队的推动下,同年夏,中共吴兴县工委在双林镇成立,书记王子达,姚旦的爱人叶纲担任县委委员。

一年后,省政工二队再次转移,进入崇德洲泉。与此同时,中共浙西特委为了加强这一地区党的领导,决定以省政工二队特别支部为基础,建立中共嘉(兴)崇(德)桐(乡)工作委员会。姚旦担任嘉崇桐书记,负责工委的全面工作并兼管崇德县党的工作,常驻洲泉。

1940年下半年,浙西抗战形势恶化,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制造“洛舍事件”,逮捕了中共武德县工委书记、省政工二队队员谢勃等13名党员。事发后,姚旦以省政工二队队长身份两次致函国民党德清县当局,进行交涉。由于姚旦等人的公开揭露和坚决斗争,国民党德清县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最后不得不释放被捕人员。

迫于形势恶化,1940年9月,中共嘉崇桐工委撤离洲泉,转移到嘉兴新塍农村,随即更名为“中共嘉桐工委”,姚旦继续担任书记。不久,根据上级命令,姚旦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赶赴苏南,主持金坛县党的工作。

然而,此时姚旦的爱人叶纲因工作过度劳累,肾脏病变。姚旦虽然放心不下,但是为了革命需要,他毅然离开嘉兴,赶赴苏南。为了不拖累姚旦,不影响革命工作,病重的叶纲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叶纲硬撑着从床上起来,艰难地挪动到桌子前坐下,拿出纸笔,写了两封信。一封信给自己远在金坛的爱人姚旦,期望他好好保重,努力工作,千万不要责怪自己。另一封信写给革命好友、中共长兴县委委员单洁,告知自己的病况,信中写道:“单洁,不要为我的离去而伤痛,集中精力战斗吧,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的革命事业。”写完两封信后,叶纲如释重负,随后毅然服药自杀。

接到叶纲的信后,姚旦悲痛万分,随即改名“陆纲”,以纪念亡妻。

解放战争期间,姚旦历任华东鲁中干部队队长、第三野战军八纵队宣传部副部长、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镇江市军管会秘书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南京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江苏省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厂长、沈阳飞机制造厂厂长等职。1967年11月,姚旦病逝。为了纪念姚旦,1982年,南京市江宁县委决定,将禄口乡的一个村改名为“陆纲村”,以表达当地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