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黑白片 | 当文学遇上音乐

音乐黑白片 | 2024-04-23 08:43

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那融合了音乐和书籍的时光呢?FM952 《音乐黑白片》世界读书日特别节目——唯书与音乐不可辜负!

你最熟悉的徐志摩的诗可能是《再别康桥》,不仅因为它出现在高中语文课本里,也因为它一次次地出现在流行音乐里。林宥嘉、蔡琴、李健、黄磊都有各自的版本和视角。而黄磊和这首诗颇有缘分,他曾在《人间四月天》的原声带里朗诵过,又在2001年发表的文学原声大碟《等等等等》中,特地改编这首《再别康桥》,呈现全新解读。1928年徐志摩写下这首诗时,应该不曾想过在其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

上世纪初,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期间,李叔同提倡设立音乐课,渴望借助音乐为国人进行思想启蒙,并和当时的知识分子一起创作大量的“流行音乐”,这便是当时蔚为风潮的“学堂乐歌”。1915年,李叔同写下诗歌《送别》,并取John Pond Ordway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谱就百年来中国人最熟悉的旋律。每次耳边响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们眼前耳边都会展开一副浪漫深邃的画卷。这首歌诞生98年后,朴树重新唱起,唱友情,也唱人生际遇。

杜拉斯在《情人》中写道: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和那是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叶芝在1893年写下《当你老了》献给茅德·冈,热烈而真挚地赞美时光抚摸的脸庞和爱情。赵照把这首诗稍作改动谱成曲,赵照自己的版本沉稳坚定,莫文蔚的版本淡淡然又充满无可琢磨的时光感。

一首词能在岁月长河中流传多久?又能在音乐中焕发何种光泽?这个问题苏轼有资格在千年之后回答你。宋神宗熙宁九年,也就是1076年的中秋,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叹人间悲欢离合,探宇宙万物的恒久追寻。907年后,梁弘志为其谱曲,邓丽君为其注入全新生命。中国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千百首,唯独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时光流转中格外耀眼;流行音乐中歌唱月亮的歌曲千百首,也唯独这首《但愿人长久》每次响起,都让人心胸开阔,分外珍惜身边人。这便是文学的力量,这便是音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