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军人王应学:“雪域利刃”卫国戍边

《当代贵州》杂志 | 2024-08-14 08:39

“我从小就想当兵,实现自己的军营梦。”2014年,家住威宁自治县中水镇上寨村的王应学到西藏某部服役,成为一名侦察兵。那时的王应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一扎就是10年,从懵懂新兵蜕变成铁血军人,从雪域高原走上国际军事赛场。

初入军营:挑战与磨砺

初到军营,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又充满挑战。高强度的综合体能训练和对身体协调性的严格要求,让王应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当夜深人静,他躺在床上,望着窗外问自己:“我真的能行吗?”

但疑虑只是短暂的,很快,王应学便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不想自己的军旅生涯碌碌无为,于是不断加练:绑着沙袋练长跑、在盛满水的脸盆里练憋气、俯卧撑练手臂力量……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做到极致。

“别人跑3公里,我就跑10公里。”王应学的话语简单而坚定,他多次参加部队侦察集训,并在5公里武装越野中取得全旅第一名。

2016年,王应学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从6万名士兵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取得第二名的成绩。时隔6年,王应学再次出征国际军事比赛,担任教练员、领航员、领攀队员、开路先锋等角色,不仅取得综合团体第三名、5个单项第一名,还创造了2个赛会科目的新纪录。

每当听到王应学立功的消息,母亲祖二仙总是满脸骄傲。在她眼中,儿子从小就很懂事,无论多苦多累,从不言弃。而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王应学在军营中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

“王应学10多岁时,一上完学就小跑回家,早早写完功课,就帮家里干农活。”祖二仙回忆说,王应学第一次休假回家时,又黑又瘦,手上全是老茧,身上有很多训练时留下的伤疤,整个人变得更沉稳内敛。

出征:国际军事赛场

顶着肆虐的暴风雪,队长王应学和战友背着沉重的背包,在大雪中艰难穿行。参赛队伍必须穿越长40公里、海拔4000米,被白雪覆盖、地形复杂的高山深谷,还要在两天内完成各种战术任务。这是2023年,王应学第5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军事比赛时的场景。

与其他的参赛队伍相比,王应学和战友在滑雪项目上并不占优势,在此次集训前他们完全没有接触过山地滑雪。

“在野外环境下滑雪比在专业的滑雪场更具有挑战性。因为野外环境不好预判,不时出现裸露石块、树枝等,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王应学说。

在集训练习滑雪时,刚开始王应学就摔得四脚朝天。摔了数十跤的他,满头大汗,摔倒了就再爬起来,努力向前滑行。

在下滑过程中,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王应学意识到控制好方向和节奏是关键。苦练了一个星期后,他的滑雪技术有所提升,对跃进、急停、急转、负重、平地蹬滑等动作更加熟悉。

比赛第一天,连续被几个国家的参赛队超越,另一支中国参赛队的队员意外摔断了腿,队伍士气低落。“中国队的唯一希望都在我们身上,我们必须努力拼搏完成比赛取得名次!”王应学一边动员队友,一边在思考策略,“在滑雪上我们不占优势,但可以利用上坡时追赶超越。”

比赛进行到营救伤员课目时,紧张的气氛几乎让人窒息。王应学目光如炬,扫视着周围环境,果断地指挥一名队员利用绳索沿着陡峭的岩壁直降深谷。当谷底传来准备完毕的信号时,其余队员飞快地拉动绳索,将伤员和救治人员稳稳地提拉上来。在王应学的带领下,团队默契配合,缩短每项课目的转换时间,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实现逆转。

追梦:守护雪域高原

扎根极寒之地,鏖战国际赛场,王应学用一次次冲锋挺起“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脊梁,用一块块奖牌展示大国军人善战风采,他是卫国戍边的“雪域利刃”。2024年1月,王应学被西藏军区表彰为“固边稳藏标兵”。

立功喜报送到家乡那天,正是王应学和妻子帅玉婷的大喜之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婚礼现场,他们收到了部队和县人武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专程送来的“二等功臣之家”牌匾和立功喜报,为婚礼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人群中的新娘帅玉婷手捧王应学的二等功奖章,开心地说:“这枚军功章是最好的礼物!他守国我守家,今后不管他在哪里,我都会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6年前,王应学和帅玉婷相识。那时的他们,一个在西藏服役,一个在贵州上学,相距2000多公里。为了能离王应学更近一点,帅玉婷大学毕业后,考上了王应学服役所在地的公务员。两人携手奋进,共同守护着雪域高原。

入伍10年,王应学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斩获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获“十大杰出士官标兵”和“四有”优秀个人等表彰,从农家少年成长为卫国戍边的“雪域利刃”。

如今的王应学,已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军官,但他追梦的脚步仍在继续:“以前主要专注于自我锤炼,现在我肩负使命,致力于培育更多优秀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