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原来,它和“粮食”有关!
说曹操,曹操到!今天,就来好好说一说。
图1:“曹”字甲骨文的两种写法
从“曹”字甲骨文的两种写法看(见图1),字形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上面两个“东”,下面像个“口”。在《东升西下,来自于包裹,你知道吗?》一文中我们讲过,“東”代表了“包裹”。那“曹”字有两个包裹,这又表达了什么呢?
我们先来说说“曹”的历史。夏朝时,有一叫曹圉[yǔ]的贵族,他是商汤的九世祖。曹圉的工作是管理粮库,所以,他又叫“粮圉”。可见,“曹”和“粮”是相通的。在夏代,“曹”就是一种官职。
其实,汉代的官署也叫做“曹”,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分为中曹、西曹、集曹、奏曹。各曹都有明确分工,负责处理国家事务。后来的三省六部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再回到夏朝,曹圉负责管理粮食,所以,后来和“曹”有关的字也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盛粮食、饲料的容器都叫槽;运送粮草的河道叫漕……所以,“曹”的本义就是,把袋子里的粮食全部都收到仓库里,由国家统一管理。
图2:从周代金文到战国时期,“曹”字字形的变化
从周代金文到战国时期,“曹”字的字形有了一定变化(见图2)。与甲骨文最大的不同就是,下部的“口”里面多了一笔,变成了“曰”,表示不能让仓库空着,要“粮草充实”。
图3:“曹”字的小篆写法
到了汉代隶书时期,原来上部的“㯥”进一步省略,连通顶部两个短横,最后合并中间两个短竖,全字形成“曹”形。还有的上承战国简化形式,而进一步简省作“曺”的形式,后人也常效仿,但没有成为正体。
图4:《曹全碑》中出现的各种“曹”字写法
也有三种写法同时存在同一个碑帖当中的情况,如东汉末的《曹全碑》(见图4)。
图5:“曹”字的字体演变
“曹”字除了有官署的意义外,还有很多其他意义。在古代法律语境中,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双方,即“两曹”。这一意项源于“对偶”的本义,表示双方相对的关系。如《说文解字》中提到“两曹,今俗所谓原告被告也”。
在《神童诗》中有这样一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这里的“尔曹”,指的就是“你们”。
此外,“曹”还是中国古老的大姓,在“百家姓”上排名第32位,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四川三省。
关于曹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也就是今天的曹县境内,成为曹氏的受姓始祖。二是源于官位。相传颛顼帝的曾孙吴回之孙安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曹官(负责看押奴隶),其后代以官职为姓,形成曹姓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