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健康 | “夜盲症”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现状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类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ies, IRDs)疾病,其特征为进行性视力丧失。该病的患病率为1/4000至1/3745,影响全球150多万患者。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特征是视网膜光感受器和RPE功能进行性受损,多数是从赤道部的视杆细胞开始病变伴视网膜各层不同程度的萎缩、神经胶质增生和血管阻塞硬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凋亡、色素脱失并移行到视网膜内,其病变是进行性的、退行性病变。患者初期会有出现夜间视力下降(如夜盲症),难以适应弱光环境表现。中期开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如驾驶困难。晚期的症状是视力严重受损,视野严重受限狭窄。到40岁的时候,大多数病人被划为法定盲,对患者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有重大影响。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最初表现涉及视觉障碍,早期阶段可能相对不被注意。同时,RP的高遗传异质性,患者症状发作时间和首次症状差异较大,导致RP没有明确的体征和症状,因此,患者常常在病情发展到晚期才得到确切的诊断。
目前此病尚无有效治疗,高压氧、血管扩张剂、营养视神经等治疗效果不佳。RP治疗中新的临床进展包括:
1、基因治疗
2017年Spark公司的基因治疗新药Luxturna获FDA批准上市,它是一款治疗RPE65基因遗传缺陷的Leber先天性黑矇的基因治疗药物,随访观察受试者的视敏感度、光敏感度、色觉、光谱敏感度等发现,受试者至少在3年内得到显著改善,但是需要每年注射补充。
视网膜色素变性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在以下几种类型:X连锁XLRP主要通过AAV载体野生型RP3基因导入感光细胞内,延缓细胞凋亡;主要通过AAV载体野生型RP3基因导入感光细胞内,延缓细胞凋亡,通过特异性核酶导入RHO基因P23H突变或者使用siRNA转入细胞内进行基因治疗;常隐ARRP,使用AAV载体转导MERTK基因进入RCS鼠的视网膜进行治疗。
2、干细胞治疗
目前应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干细胞主要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s)、胚胎干细胞(ESCs)和人视网膜祖细胞(hRPCs),目前因干细胞类型来源及分化程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类全能干细胞,但存在成瘤性、排斥、伦理的问题;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在老年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疾病中完成了临床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的临床实验、生物制剂的开发及移植技术难题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人工视网膜假体移植
主要针对的是终末期失明患者,仿生眼、视网膜芯片Alpha AMS、人工光感受器。
根据目前相关研究,各类治疗均有其优越性,也同时存在局限。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