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潘鲁生:文化产业人才要面向乡村振兴
民间文艺工作者是田野采风者,乡村与田野是工作的主要方向。当今社会整合好民间文化,让乡村手艺成为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的纽带,有助于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实施的两大工程,即《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两大工程,都是在文化资源层面进行征集汇编,同时也想在资源整合过程当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发展。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它为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基因,特别是民间文化的种子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它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语境。如何把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带入到当代社会,服务于美好生活建设。这样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团队这几年的调研有成果,也有困惑,同时我感觉这也是一种非常值得期待的尝试。
十几年前,我就开始关注“手艺农村”这样一种特色文化产业,也做过深入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第一,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资源富集的村落欠缺的是高层次人才。因此,我们呼吁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师生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介入到乡村文化产业系统中去,围绕生活需求设计研发新产品。乡村持有手艺技能的人才很多,像掌握手工编织、刺绣等行业技术人员不少,但是能够做到转换、创意、设计的人才十分缺乏。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的产业系统,需要有高端设计人才把乡村手工业的各个链条整合完善起来,形成市场所需求的文创产品、农副产品转型。技术加设计这一块是目前最为短缺的方面。
第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个碎片化的问题。目前来看,小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是主流,难以有成规模、集群式的发展,也不易形成品牌。这就需要我们健全特色文化产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形成合作互助的生产模式。城市中的工艺美术行业有行业协会。但民间的乡村手工艺容易被忽视,需要联社组织把农户组织好,从现代产业运营理念进行产品设计、研发、营销,提高发展产能和经营效益。
第三,乡村文化特色产业服务机制需要加强。现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这些措施做得都非常好,在乡村治理这个层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乡村文化产业也急需专门人才,需要设计师以及有文化产业管理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入。如果能够从服务机制上理顺观念,可以有效提升产业经营理念,也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现在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田园综合体,都是方兴未艾的新业态模式。在这样一个大家都向往美丽乡村的时代环境下,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创产业,能够使其真正变成我们的文化财富。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本文内容来源新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