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幸福中国+丨《故宫里的博物学》 @好书纪
乾隆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皇子们了解世界的珍禽异兽,组织编撰了给阿哥们的《鸟谱》《兽谱》《海错图》3部皇家级动物图谱,几百年来,由宫廷收藏,只供皇室阅读,鲜少公开。
《故宫里的博物学》,将皇家博物图志重新打磨,书共三册——《给孩子的清宫兽谱》《给孩子的清宫鸟谱》《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以故宫珍藏名画为蓝本,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精选出相应的动物120种,用孩子喜欢的语言风格,从文学、艺术、自然、民俗、神话、典故、历史等丰富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三册动物图谱。
《故宫里的博物学》一套根植于故宫这座中华文化大宝藏的博物学通识读本。
最开始,是康熙皇帝发起这套书的制作,一直进行到乾隆年间,在乾隆皇帝的大力主持下,这套书的蓝本终于得以问世。
有人说,打开这本书,就好像穿越古代去了一趟清朝的动物园。
除去现实中存在的动物,书中收录的神兽都可在故宫里找到原型。
另外,那些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比如《西游记》中白龙马,送子麒麟中的麒麟,“飞黄腾达”中的“乘黄”,都可以在这里见到。
还有一些是宫廷画师根据外国友人描述画出来的外国动物,十分有趣。
为了这套书,乾隆皇帝启用了当时宫里重量级的两位宫廷画师——
余省和张为邦,为这套书带来几百幅工笔重彩画。
他们用连绵而精细的线条,塑造出鸟禽、走兽的形貌,动物的毛发纤毫必现。
为了增加画面的真实性和立体感,画师们还巧妙地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技法,以深浅不同的色调,表现出动物毛发的厚薄,景物的前后等。
这也造就了这套书不仅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翻开这套百科图鉴,不仅能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还可以把那些平时只能隔着博物馆展览玻璃窗欣赏到的珍贵名画,捧在手中细细欣赏。
《鸟谱》《兽谱》《海错图》,关于动物的全部文字解说,是由著名的乾隆“八大臣”联手完成。
这“八大臣”里领衔的,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富察·傅恒大人。
最顶尖的宫廷画师画图,最富有学识的大学士注解,这种清宫最强阵容,只能说皇帝为了自己的皇子们,真的是尽心尽力了。
而编者在原版解读的基础上,赋予解说词不同的文字气质。不刻板,不乏味,通俗易懂。
这本书这样讲鹧鸪:
它们飞的次数与月份相同,如果是正月,鹧鸪只飞一次,如果是十二月,鹧鸪就飞十二次。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住在山里的人,就根据鹧鸪飞的次数计月。
外人若是问他们:“几月了?”
他们会告诉你:“鹧鸪几飞矣。”
这本书介绍一种叫“戴胜”的鸟:
“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精致的发饰,戴于头上,俗称‘戴胜’。于是,当古人看到有一种鸟的羽冠与女子头戴华胜的样子很像时,就称呼它为‘戴胜’。……尽管戴胜长得漂亮,但它们的卫生习惯却糟糕得一塌糊涂。一旦回到巢穴,它们便放任自流……简直臭到没邻居。”
哈哈一笑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个物种。
原版的《兽谱》、《鸟谱》和《海错图》是以文言文和满文写成的。出版方邀请权威历史专家,以三册书的内容为基础,进行全新解读和编著。
编者们参考了近百种历史典籍,所有文字资料由故宫文史专家和现代动物学专家交叉审读考证,书稿以“作者——编辑——专家——编辑——作者”如此循环往复,修改不下30遍。
所有考证审核都力求科学严谨,参考清宫原书体系,以现代博物学的体例样式对内容重新编排,清晰易读懂。
《给孩子的清宫兽谱》收录了40种动物,其中有一大半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另一些则是现实生活可见的真实动物。
《给孩子的清宫鸟谱》遵循了鸟类学家郑光美的分类方法,从原书中挑选出40种有代表性的鸟类。这些鸟儿一共分为六大类,分别是陆禽、攀禽、鸣禽、游禽、涉禽、猛禽等。
“海错”,是中国古代对种类繁多的海产品的统称,海错图就是描绘各类海洋生物的图谱。《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在古人考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对书中所描述的生物重新解读,更加科学。
为了方便查询和识别每种动物,书中还会有一张信息卡。
每篇都单独列举了动物的中文名、拉丁名、主要食物、栖息地和分布范围,以小贴士的方式列在书的左下部,便于查找和记忆。
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除了主体部分向孩子讲述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也充分照顾到孩子学习“硬知识”的需要。
全书内容紧扣中小学语文、历史、科学、地理、生物等主干学科,在妙趣横生的故事里,掌握必修的知识,是孩子课外读物的好选择。
文本参考:中信出版
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
“博物学来自于对草木虫鱼鸟兽其美的记录和其本的考求,关系着一双深邃的发现之眼和一颗回归自由的心,上可溯至亚里士多德、林奈、达尔文的孜孜以求,下可承续我们窗前桌角的一缸热带鱼或一盆多肉植物。”
愿我们都拥有这样一颗对大自然孜孜以求的探索之心。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