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山坳里飞出的雄鹰(二)》
作者:涤之
生于贵州兮 长于黔地
沐浴于“科学的春天”兮
徜徉于“哥德巴赫猜想”
科学家之种子兮 心田深埋
少年之吾兮 志存高远
若要天际翱翔兮 必先行积跬步
他日黄沙散尽兮 金 始 现
——作家题记
展翅高翔的飞鹰
1989年9月,梅宏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师从孙永强教授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学位。上海交大成为了梅宏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梅宏先生提起上海交大,一脸的阳光:“我的交大记忆还留在徐汇校区,虽然没有现在闵行新校区的宽敞、宏大、整齐和现代,然而,在拥挤中呈现了紧凑,在狭小中蕴含了精致,在凌乱中充满了生活,在陈旧中沉淀了历史、沉淀了交大之魂。”
梅宏所住的研二楼是当时全国条件最好的研究生宿舍,经常驻留的图书馆也是当时全国最大、最高的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成了系里实验室空间紧缺而没有学习研究环境的研究生“立足之地”。“我记得我们博89A班经常组织的郊游和各种节日活动,它成就了我们这个包含全校同年级所有博士生尚不足30人的小集体中同学间一辈子的友情……”
少年时立下“当科学家”梦想的梅宏,幸运地跟随了上海交大的孙永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孙永强教授是历任清华大学的讲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专于计算机软件。“应该说,当时对如何从事软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我还是个门外汉。孙老师是一位严师,刚入学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第一学期《组合逻辑》的考试给了我们极大的灵活性,从早上考到晚上,但都没能及格,最后还是补考才通过。每周一次的讨论班也是我们的‘噩梦’,常常会让老师问得下不了台。记得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就经历了和孙老师的无数次讨论,每次他都只是提问题或者否决我的想法,基本上不给我建议,逼着我自己去找问题、定研究课题。实话说,当时我颇有不满。当然,后来回想,没有这段磨炼,我也就不会有今天。三年的求学,给我深深烙上了‘交大人’的印记。为此,我衷心地感谢孙老师,感谢有这样严师的上海交大。”
梅宏觉得自己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能够耐得住寂寞专心做事。他也坦承自己在社交应酬、财务、事务性工作等方面的不敏感。
1992年秋,梅宏在上海交大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函数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FOPL-设计及实现》,获博士学位。
取得博士学位后,本可以留在上海交大的梅宏,因为一次南京开会,遇到一批北方来的计算机教授,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梅宏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学术中心还是在北京。那时国家刚实行博士后制度不久,再加上梅宏当年报考清华的夙愿未了心有遗憾,梅宏决定“我想去试一试”。
不断进取、不断要求“更上一层楼”的梅宏,了解到北京两位计算机软件泰斗级科学家:一位是北京大学的计算机软件专家、女教授杨芙清;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唐稚松教授,俩人都是1991年的中科院学部委员(1993年后改称院士)。梅宏写了三封信,一封寄给了北京大学杨芙清教授、一封寄给中科院唐稚松教授;因为清华大学当时没有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名人,梅宏就寄给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梅宏天天等回信,清华大学没有回音,中科院唐稚松教授在国外访问,半年后才回信;“北大杨芙清教授给我回了信,同意了我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机软件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当时杨老师正在搞一个大项目,很需要人。”
“杨老师可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梅宏由衷敬佩地说。
杨芙清老师是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IEEE Fellow;曾经担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功勋卓著的计算机软件专家……
“很顺”的梅宏又得到了一个好老师。可见“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这话不假。就此,梅宏进入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开启了计算机软件研究学术生活的“飞鹰展翅”新阶段。
1992年12月,梅宏师从著名的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参与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的研究工作。在“青鸟工程”奋战的日子,是梅宏最为繁忙的一段时间,也使他收成很多。
青鸟工程从1986年启动,梅宏于1993年初正式进入。在“八五”和“九五”期间,他一直工作在“青鸟工程”的技术第一线,很长一段时间,他几乎是每周七天、一日三班地泡在实验室。梅宏认为,凡搞研究,应“不以事小而不为”。对他而言,能做小事,肯做小事,擅做小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功因素。由于他是中途加入“青鸟工程”项目的研发工作,开始并没有分配到一块相对独立的任务,而是让他带着几个本科生负责各模块或子系统的测试。相对研发工作,测试工作就显得比较简单,缺少技术挑战性,但工作强度却不小。由于测试的目的就是去找错,也很容易与开发者发生争执和矛盾。“在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我都博士毕业了,还要做这种工作,难免有些失落。”梅宏当时虽然心里有点遗憾,但还是尽职尽责,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认真珍惜这样一个切入项目的机会,从小处着手,将每一件事做好做实。“哪怕加班加点,也要把交给我的任务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去做好。”“青鸟工程”历时10余年,梅宏在其中得到了历练,也不断地进步着。
梅宏的务实作风,渐渐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负责老师的器重。从另一方面,这一次全面的系统测试工作,使得梅宏对整个项目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和掌握,也在无形中取得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努力刻苦、工作卓有成效的梅宏成为核心骨干和技术负责人之一。不久,梅宏被项目负责人杨芙清院士委任为“八五”青鸟工程的集成组组长,全面负责协调20余家单位研发的工具以及系统向北大研发的软件工程环境机制的集成。
“机会是自己坚持来的。”谈及当时这段经历,梅宏也很是感慨。在这项工作中,他不仅解决了一系列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项目的圆满完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在协调、沟通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作为集成组组长,需要在许多方面协调众多的科研单位,学习、了解不同单位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擅于学习,擅于进行有效的沟通。更要学会‘跳出来’宏观全面地看问题,这是让我受益无穷的。”
说及此处,梅宏还谈到了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那个抓住一次次的小机会,并一次次追求极致的许三多尤其让他敬佩。可能这就是梅宏自己的生活态度,从当时努力在一群精英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到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从讲师晋升为教授,都集中体现了他踏实肯干、事无巨细必亲力亲为的朴实性格。
1994年10月,梅宏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博士后出站,由于他优异的工作、卓著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留校,成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副研究员;同年,亦获得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安泰奖”。
“那段时间,除了周六和周日晚,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三班我都会泡在实验室,也曾无数次熬更守夜撰写论文。那时,我女儿在上幼儿园,我可能是当时最晚接她次数最多的家长,常常为此受到老师的斥责。我也多次拒绝了她希望周末去动物园的请求。现在想来,也正是那段时间的刻苦奠定了后来发展的基础,我也很快成为杨老师‘青鸟工程’团队的核心人员。不过,对家庭和女儿的愧疚也一直成了我难以弥补的遗憾。”
为珍惜、做好科技攻关项目的好机会,梅宏一直是舍小我成大我,个中苦乐,只有梅宏自知了。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卯足干劲,决心成为像杨芙清老师一样祖国最优秀科学家的梅宏,一路苦干、巧干、实干,亦换来了一件件值得嘉许的成绩——
1992年12月至1994年6月,梅宏作为863计划课题“面向对象的智能化软件原型生产技术及系统”技术负责人,协助杨芙清院士主持设计及实现工作。课题于1994年6月15日通过专家鉴定,成果“居国内外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1993年6月至1995年3月,梅宏为博士后基金课题“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模型研究”课题负责人。
1994年8月至1996年4月,梅宏作为863计划课题“基于复用的面向对象智能化软件生产技术”技术负责人,协助杨芙清院士主持设计及实现工作。该课题于1996年4月18日通过专家鉴定,成果结论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集成化软件工程开发环境(CASE)的标准化与实用化(85-712-1)”中,梅宏担任主要骨干、技术组成员、JB2系统集成组组长。项目于1995年5月3日通过电子工业部主持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JB2型在系统规模和技术水平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11月至1997年11月,梅宏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软件工程环境(青鸟CASE)工业化生产技术及系统的研究开发”(一期工程)技术组成员、专题负责人。该项目于1997年11月通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青鸟Ⅲ型系统……在基于构件/构架模式的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和系统性,在系统规模和技术上均居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将为我国软件产业的技术革命和形成规模经济起到很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
对梅宏来说,加入杨芙清院士的团队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在其中得到了成长的快乐。但是开拓者所成就的高峰往往难以企及,因为那些成就烙有特殊时代的印记。作为学生、后辈和助手,他希望超越,但他更希望坚守。他说,“无论守成还是守望,只要在攀登的道路上不要掉队,让团队保持中国一流的水平,也就满足了。”
1996年,梅宏获得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安泰项目奖”与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9)。
1997年8月,进入北京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四年多的梅宏,被破格晋升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这样的励志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多少有些英雄主义色彩。但梅宏一本正经地说,科研崇尚英雄,但与“主义”无关。“我们的研究一般都是杨老师把方向、出思路,我和同事们进行技术诠释。”梅宏说。梅宏所在的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研究所,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分工和协作,就连他们的研究课题,也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软件行业可以共享的公共软件构件库——好比工业化时代,生产汽车所需的各种零部件仓库——很多通用的“零部件”无需从头开发,软件生产者只要根据用户需求,做好系统设计,然后进行构件集成就行了。
1997年,他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研究类),亦就是这一年,梅宏获得北京大学“大众奖教金”特等奖。
由于梅宏工作勤奋踏实,成绩显著成果斐然,梅宏得到一个到美国贝尔实验室作访问科学家的机会;1999年3月,梅宏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一年后,梅宏如期回归。笔者问他为什么不留在美国?美国的科研条件肯定比国内好呀!
梅宏爽朗地一笑:“想都没有想过。”
“贝尔实验室确实是一个搞研究的好地方,设备等都是国际最先进的;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地方”。
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梅宏为自己能够在祖国大地上成长成才感到格外自豪。所以,访问工作一结束,梅宏一分钟都没有犹豫,立马启程回国。2000年4月,梅宏回到北京大学,继续他钟爱的计算机研究。
1998年6月至2001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大学省校合作项目“青鸟软件生产线系统的引进、推广及示范工程”,技术负责人是梅宏。项目于2001年7月通过云南省科委组织的验收。
1998年12月至2000年12月,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预研项目“软件开发过程自动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梅宏为技术负责人。
1998年梅宏获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现更名为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同年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
1998年12月至2000年11月,863计划课题“软件构件组装技术及工具研究”。课题负责人为梅宏。课题于2000年12月13日通过863专家组验收。验收专家认为课题“采用SA研究和CBSD研究融为一体的技术路线,在构件描述语言、复杂连接子、组合构件和胶合代码生成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和进展”;“较国际同类工作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成果通过青鸟工程,……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综合评价为A-。
进入新世纪伊始,梅宏更加马不停蹄地研究、创新、获奖!研究、创新、获奖——
2000年9月至2002年12月,贝尔实验室合作研究课题“特征交互及构件组装”,梅宏为课题负责人。
2000年9月至2002年12月,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向软件体系结构(SA)的软件构造技术研究”,梅宏为课题负责人。结题评价为“特优”。梅宏获2000年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课题“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为梅宏。
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2000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软件构件组装技术及理论研究”,课题负责人是梅宏。
2001年,梅宏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北京大学“杨王院士奖”。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梅宏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面向构件的领域工程技术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面向领域的应用中间件(重大0214)”,梅宏为课题负责人。
2002年9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创立,梅宏被任命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软件的特征交互及互操作性的研究”,课题负责人为梅宏。
2002年12月至2007年8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研究”,梅宏是首席科学家。
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梅宏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奥运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与建立”课题负责人。
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梅宏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任软件所所长。
频繁出成绩的梅宏捷报频传,让他的同行、师长、朋友们目不暇接——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表彰;
2005年,梅宏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ABC方法中的求精变换技术研究”,梅宏为课题共同负责人(负责人为东京大学情报理工学院胡振江副教授);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梅宏为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向网络计算环境的开放软件模型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6年7月,梅宏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兼软件所所长。
提起17岁时刚进入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研究专业,梅宏感叹,“当时我连计算机和计算器都分不清哦!”可喜的是,在此后多年的刻苦求学、不懈努力中,梅宏抵御诱惑、坚持初心,始终没有换过专业,“我是正宗的计算机科班出身。”梅宏无不自豪地说。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梅宏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集成化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并入选2006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参与研制的“基于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
对于获得到如此之多的项目和奖项,梅宏感悟:“我始终相信,天才在世界上只是极少部分,大多数人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差异只是在于刻苦的程度、坚持的时间以及自身的责任感而已。”梅宏认为,只要有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有锲而不舍的刻苦追求,机遇总会到来,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梅宏专注自己的初心目标,考验自己的意志与理想,几十年如一日,从大学开始,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是主修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也是计算机软件的科研工作。梅宏打拼于“学术界”,而不选择“企业圈”;从南京到上海再到北京,梅宏找到了适合作“研究”的最好“土壤”——北京大学。至此,兢兢业业一直致力于软件工程的创新研究,对软件技术的痴迷,同时也享受着成功的乐趣与成就。
2007年9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五周年大会上,梅宏在回顾学院辉煌历史的同时,再次提及创建世界一流学院的宏伟目标。“这是个没有时间表的目标,但并不妨碍我们为之努力。”梅宏说。
在梅宏心目中,世界一流的信息学院应该包括如下要素: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有标志性的科技贡献,有高影响力和声望,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以及一支高水平、大师云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等。
而近几年,梅宏所在的团队在基础软件领域所从事的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工作,似乎也在为这一目标做着诠释。
“我们的许多研究领域都是中国建立自主软件技术体系必须掌握、控制的技术。我们希望能掌握一整套技术,不但为国家作贡献,而且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梅宏强调。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科技成果也频频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一流的学院需要国际化,而国际化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梅宏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向国外学习,同时也应该积极向外界输出中国的科技影响力。
他说,获得成功的“必胜利器”,只有来自刻苦、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梦想着成为科学家。本科毕业之后,尽管有进企业的机会,但我仍然放弃,因为我的事业是属于科研与教学的。”梅宏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从少年到中年,梅宏一直是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的忠实拥趸者。梅宏说,读了这本书的人,往往会打下很深的烙印:想当科学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梅宏一直坚持走研究的道路,摒弃一切诱惑,包括自己曾经喜爱的文学;刻苦努力,在孤寂的研究中“独自舞蹈”,都与《哥德巴赫猜想》不无关系。目标明确后,围绕目标执着地追求,最后是机遇,这些都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梅宏来说,这朴素的道理更多的是从他自身的经历中萃取出来的,因此更具有独特意义。
梅宏的求学之路不乏跳跃、摇摆和崎岖,但似乎并没有偏离他设定的轨道。直到他在上海交大读博的时候,他在导师孙永强教授的指引下,把自己从应用软件开发的领域转投到软件技术研究的领域里;进入北大,师从杨芙清院士,他的方向逐步稳定,在导师开创的一片天地里寻找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软件工程。一直做到博士后出站,留在北大任教并从事研究的梅宏仍旧在软件工程、中间件等技术领域默默耕耘。
这些年,计算机专业一直陪伴着梅宏。当谈到这些年的人生经历时,梅宏的语速慢了下来,言语间透着一丝疲惫。他说,计算机专业有它的诱人之处,存在很多的挑战,但也让人感到很累。因为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太快,新的东西太多,所以很辛苦。现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实验室的工作、带学生,成了梅宏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辛苦,他说每天倒是过得很充实。
作为博士生导师,梅宏对学生依然强调,每个人都会为理想和现实困扰;兴趣、专业、职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也是梅宏自己最终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理想,梅宏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理想不同于梦想,人生要有理想,而兴趣作为理想的一种依托,也同样重要。而理想一定要尊重于现实。“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天分无关。”梅宏如是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