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贵阳电影话旧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4-03-11 20:52

《黔故续谈》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辑出版,本书由馆长冯楠担任主编,馆员陈福桐、张彦夫担任副主编,杨祖恺、许国珩等参加编辑。本书从不同侧面记述了近百年贵州社会历史事件、风云人物、英贤轶闻趣事,以及地方民族风情、历史名胜古迹等。编辑中,突出笔记文学所具有的野史杂说的特点和地方特色,务求史科翔实,文风简约,生动活泼,对近现代史聊补缺闻。

贵阳电影话旧

何静梧

大约在1925年,贵阳南大街(今中华南路)有家刘源春百货店。店主刘玉清好新奇,他自上海购来一部小型电影放映机及几部短片,又自备手摇发电机发电。就此,楼下开店卖百货,楼上放无声电影,如德国片《鹰眼侦探》和一些动物短片等,每场可坐三四十人。

当时,贵阳全城尚无电灯,唯此家店铺灯光耀眼,且有电影,山城轰动,成为一大新闻。这就是电影在贵阳的最早出现。

贵阳第一家正规电影院叫明星电影院,地址也在南大街上,时间是1930年。以后几年,大同、金筑、群新等电影院相继成立。其中,大同存在的时间不长;金筑初名黔光,继改晶华,最后才名金筑;群新开始在新市场(今邮电大楼侧),放映露天电影,后招股增资,迁至竹简井(今筑同街)建新房放映。

30年代贵阳放映的电影,影片多由重庆转租而来,有声片、无声片都有,皆是黑白片。明星放映过《呆中福》(亦名《代理新郎》)《山东响马》《聪明的笨伯》;大同放映过《为亲牺牲》、好来坞嘉宝主演的《轮窟情场》;金筑放映过《碎琴楼》《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为了配合电影演出,1923年底的《新黔日报》副刊还发表过《电影怎样看》的文章。

40年代,贵阳主要有群新、贵州、贵阳、大华四家电影院。放映的影片既有黑白片,也有彩色片,彩色片以美国片最多。什么《泰山得宝》《泰山夺美》以及不少侦探片、爱情片,还有苏联的《宝石花》《斩龙夺美》(又叫《美丽的华喜丽莎》)也被介绍给贵阳观众。那时,电影院里可以吃零食,端盘提篮的小贩穿行于过道,一场演完,瓜子壳、花生壳遍地。由于当时放映技术差,时常断片亮灯,于是观众中口哨声、喊退票声不断。

此外,有时放映外国片,没有中文字幕说明,影院请一人解说,这也可算为贵阳电影放映史的一件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