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美味》:扶贫“食光车”让食材不再隐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1-26 09:15

佛手瓜被做成饮品“绿山墙的安妮”,杏花鸡变身葱油鸡和“轰炸鸡”,黑蒜也可成为“黯然销魂饭”的主料……在一档名为《隐秘的美味》的扶贫餐车经营类真人秀里,很多你似乎未曾听过的“隐秘”食材,在嘉宾们的“创新加持”下摇身一变成为人气美食,通过“食光车”进行售卖,引人垂涎。

“隐秘的美味”,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悬念感。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被问及名称的由来,《隐秘的美味》总策划、国华文旅集团总裁王鹏说,节目中的食材大多来自于广东的贫困乡村,藏在“隐秘的角落”。“它们‘养在深闺人未识’,比如广东的佛手瓜、黑蒜,东西是好东西,但大家都不了解。”而用这些“隐秘食材”研制而成在食光车里销售的食物,在大众餐厅也并不常见。怎样把它们变成美味、变成怎样的美味,是节目想要揭开的秘密。

作为全国首档扶贫餐车经营类真人秀,《隐秘的美食》由大厨刘一帆、歌手高嘉朗和左卓组成“美食浪客团”,三人背着行囊,在岭南的山川与城镇间游走,将少为人知的扶贫食材制作成创意美食沿街售卖,讲述岭南贫困地区优质食材产品背后的故事。

贯穿整个节目、承载“售卖”重任的餐车被称为“食光车”。王鹏解释,“食光”在广州话的意思,就是东西太好吃了,要把它吃光。固定的店铺位置受限,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近距离感受美味,“美食大篷车”的想法应运而生。“我们希望能够把美好的食物通过餐车的形式送出去,也希望这一载体能让年轻人喜欢又接地气。”在这个流动经营店面里,嘉宾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餐车经过的地方,成为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王鹏说,《隐秘的美味》在策划立意可以用两个字形容:新与心。新,是指节目将综艺和扶贫相结合,开拓出综艺扶贫的新路径;而心,则是指由心出发,用心体验,深度挖掘,把扶贫真正融入到节目内核里。节目不设置剧本和预设,而是让嘉宾们自由发挥,强调“真扶贫,扶真贫”。王鹏说:“我们的初衷是把助农、扶贫、消费和传递岭南美食文化作为头等大事,至于如何把头等大事变得有滋有味,这是导演组的功力和策划问题,不该为了节目效果本末倒置。”

为此,节目组深入岭南各处,聚焦广东扶贫一线地区,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及背后的扶贫故事。光是寻找具有差异化和代表性的食材、对食材地进行反复比对,就花费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在节目中,嘉宾们在每一期获得一个食材的方向,深入食材地探访,再在食光屋想办法研发——什么样的菜才能让消费者爱吃且愿意为之消费。“我们没有让明星大厨或专家去品评菜做得好不好,唯一的检验就是市场,消费者喜欢、能卖掉,这是唯一的标准”。

另外,营业期间还会有专业的粤菜师傅多次光临餐车品尝菜品。这既是为了激励嘉宾,也是为了展现“粤菜师傅工程”的成果——粤菜师傅工程,是广东省为了传承粤菜文化,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在美食类节目层出不穷的当下,如何既吸引观众,又真实地达成带货助农效果?王鹏表示,节目中的餐车经营模式,还将进一步延伸至线下。

他透露,节目播出后,国强公益基金会与国华文旅将同步打造最强助农平台“食光车”,发起“百城千辆食光车”活动,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原生态农副产品通过“食光车”带给消费者,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引流,帮助农户打通从产到销的链路,真正实现可持续、可造血扶贫模式,让“隐秘”的食材和美食不再隐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实习生 余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