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展讯:“再现‘四个共同’重要论述历史文化场景主题展——东归·西迁”拉开帷幕

贵州省民族博物 | 2024-07-05 00:24

2024年6月27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与中国民族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再现‘四个共同’重要论述历史文化场景主题展——东归·西迁”在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4楼A、B厅开展。

展览以86件套精美文物,将18世纪中叶锡伯族万里戍边的西迁之路与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东归之路两大历史篇章娓娓道来。

西迁——锡伯族万里戍边

18世纪60年代初,清代中央王朝为了巩固统一局面、维护西北边疆安全、发展社会经济,从全国各地陆续征召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等部族兵丁携眷到伊犁地区驻防屯垦。正是在西北边防需要的时候,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满、锡伯等民族的先民,创造了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西迁壮举。因锡伯人彪悍忠义,善骑能战。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农历四月,20-40岁、能骑善射、骁勇善战的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3275人,被拨往伊犁垦屯守边。按盛京将军的安排,锡伯官兵被分为两队,分别于四月初十和四月十九启程西迁。从辽宁沈阳到新疆伊犁,路途相隔近万里。原定3年期限,但锡伯兵民只用了15个月就抵达目的地,竟是以接近“一路小跑的速度”,完成了万里西迁。此间,他们扶老携幼,过草地,穿戈壁,爬雪山,与缺粮饥饿、天寒地冷和瘟疫疾病抗争,是锡伯族不屈的信念支撑起这样一次万里征程。

东归——土尔扈特万里东归

土尔扈特为蒙古族卫拉特部的一支,从13世纪开始的四百余年里,逐水草迁徙,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左右到达人烟稀少、水草丰美且尚未被俄国控制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在此驻牧、繁衍生息。1640年,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各部王公一次联合会议颁布了“蒙古—卫拉特法典”,作为包括土尔扈特在内所属各部共同遵守的典章制度,明确了对清代中央王朝的归顺关系。自从土尔扈特部来到伏尔加河畔,便受到俄国势力的排挤和压迫,1771年1月17日,土尔扈特破釜沉舟,发动了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也正式开启了东归祖国的壮举。17万土尔扈特部人举族东归,他们一路浴血,艰难跋涉,终于在1771年7月初“回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至此,归国的土尔扈特部仅剩人口7万左右。土尔扈特用巨大的民族牺牲书写了祖国认同的伟大精神和追求和平的荣光。

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系统论述了‘四个共同’,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指出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本展览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物所呈现的历史事件,都书写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经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8月25日。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再现“四个共同”重要论述历史文化场景主题展——东归· 西迁

展览时间:2024年6月27日——8月25日

展览地点: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4层A、B厅

主办单位: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中国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