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民营示范房企被穆迪下调评级,市场已理性看待
9月15日,穆迪宣布将旭辉控股集团(0884.HK)企业家族评级(CFR)从“Ba3”调整至“B1”。此前,穆迪已下调两家民营示范房企的评级:7月26日将新城控股评级下调至“Ba3”,6月22日将碧桂园评级下调至“Ba1”,展望均为负面。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穆迪已集中调整了多家房企的评级。据今年6月穆迪发布的报告称,其在过去9个月对发行高收益债券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了91次降级,创下新记录。这其中,不仅包含上述优质示范民企,也包含金地、远洋等混改制企业,引发了业内对于国际评级机构的普遍质疑。
从穆迪下调房企评级的报告来看,对其未来销量下滑,长期融资渠道受损的担心是所有房企的共性原因。然而,这样无差别的下调,那些基本面向好、且在积极保住信用评级的房企更像是被大势所牵连。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惠誉、标普另外两大国际评级机构维持碧桂园、新城、旭辉三家民营示范房企的“双B”的信用评级。对于旭辉被穆迪下调评级,有熟悉国际评级的专业人士分析:按照穆迪标准的财务和信用指标打分卡,从定量的维度看,旭辉中期评级指标仍处在双B级水平,但因其分析师对行业未来非常悲观,故从主观判断的定性的角度,对旭辉评级进行下调。
事实上,9月7日,穆迪再次发布中国房地产业报告,表示未来6-12个月地产销售将继续下滑,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和项目停工风险打击了购房者的信心,房地产销售额预计未来12个月不会强劲复苏,土地交易低迷对三四线城市和地区政府的影响也将更大,持续看空地产行业。
9月14日,有媒体报道,苏州放松限购、广州放松限价的房地产调整政策相继出台。这是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允许地方“一城一策”灵活运用信贷等政策,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之后,地方层面政策调整的最新案例。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落地,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企稳趋势是明确的。显然,穆迪在对市场预测上存在明显偏差。
对于国际评级机构的作用如何,亿翰智库认为他们已背离风险预警这一初衷,而是引发了并加剧风险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投资者和购房者而言,应该更加理性看待行业的共性问题,不能盲目迷信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对中国房企的判断。
事实上,中国已开始试行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或发行环节不强制评级的制度。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印发《全面推动北京征信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行动方案》(银管发[2022]7号),提及鼓励辖内地方政府平台、金融机构以及发债企业在境外融资时使用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服务;在中资美元债备案环节,鼓励发行人至少选聘一家本土评级机构。
安永大中华区房地产行业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认为,优质民营房企虽然被一些评级机构或券商降了级,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在中国境内市场的融资。相反,银行的资金还可能向这类房企集中。
9月13日,新城控股公布了2022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发行结果,6家有效申购人合计申购金额13.6亿元,最终确定发行金额为10亿元,票面利率3.28%,有效期3年。同日,碧桂园公布了发行2022年第一期中票的计划,发行上限15亿元,申购利率3%-4.3%;与此同时,旭辉也计划发行一笔3年期中票,申购区间利率在3%-4.5%,发行金额不超过15亿元。
无论是已经完成发行的新城控股,还是正在发行的碧桂园和旭辉,本轮中票发行均获得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额担保。分析人士认为,中债增为上述民营房企提供担保增信支持,既提振了市场参与者对民营房企的信心,也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优质民营房企基本面以及持续经营能力的认可。
值得欣慰的是,市场对于穆迪的评级下调已十分理性。今日收盘,碧桂园、新城、旭辉分别收涨8.71%、7.7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