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贵州这所大学的师生们这样解构民族建筑,趣玩榫卯积木
近日,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积极组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内选拔赛。
以18级学生舒曼为组长的“石榴籽黔途无量”创新创业团队,结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类《城市规划设计8》调研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提出了致力于少数民族榫卯建筑益智积木研发的创新创业计划实践。
《城乡规划设计八》设计基地调研师生在肇兴
01 深入调研
发现榫卯建构逻辑
寒假伊始,一流课程《城市规划设计8》负责人杜佳老师组织部分2018级同学赴侗族特色小城镇肇兴进行设计基地的现场踏勘及实地调研,为开学的设计课实践做准备。
肇兴鼓楼测绘
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目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建筑模型仅有极少数民间木匠手工制作,耗时耗力,价格高昂,从几千到上万不等,且为不可拆装的摆件。团队同学找到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木构建筑代表性传承人陆根卫进一步了解,发现目前传统木构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比想象之中严峻。产业化技术瓶颈在于计算机建模及零部件参数化,并导入机械的关键步骤对民间工匠而言是难以逾越的关卡。价格高昂的手工艺品使得优秀建筑模型化很难走向市场与大众,年轻人不愿再面对手工的工具,技艺失传。
与木构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陆根卫在一起
02 产业构思
赋能非遗
为助力贵州传统木构技艺的传承,团队根据其具体情况,设计了一条产业化发展道路,即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榫卯木构技艺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制作按比例缩小的榫卯积木产品,积木产品原真还原建筑结构的榫卯建构逻辑,使玩家能够通过趣玩了解并掌握这门历史悠久的榫卯建造技艺。团队将品牌命名为“十分筑木”,借以景区优势和线上销售渠道引入市场流通,填补市场空白。
品牌logo
团队创业计划希望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木构产业发展指明道路,致力于解决实现传统木构榫卯积木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为实现产业化目标提供解决方法。首先,建规学院的同学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将贵州各少数民族代表性建筑解构成不同系列的榫卯积木产品。然后,技术人员在木材加工坊实验研发,探索榫卯积木产业化的可行性,并攻克各构件参数化及建模到计算机导入机械加工的技术瓶颈。
团队在工坊研发进行产品研发
同时,针对木材榫卯部件由于尺寸太小在拼装过程中易坏易损、难以实现反复搭建要求的难题,项目团队通过深入木材批发基地反复调研和取料试验,寻找到一款具备高强度的木材产品,可以达到小而硬的产品属性要求。并且,雕刻机对较小的木材产品立体打孔速度慢、产量低、切面毛、精度低的问题,项目组通过大量调研,寻找到了一款德国的小型铣床可以代替传统雕刻机,实现快速、精准、高产量的产业化需求。
选材通过零件强度测试
03 寻找合作
助力创新发展
项目组通过与当地木制品加工坊洽谈,寻找到一家对本项目表现出极大兴趣合作商,愿意现阶段免费作为团队的研发实习基地,计划下一步持生产基地(厂房及设备)入股加盟拟成立的公司,一起助力贵州少数民族榫卯建造技艺向积木产业化方向发展,双方就此意向达成了初步共识。在公司成立与市场营销方面,管理学院与文传学院的同学为接下来拟成立的公司作出了详细的企划书、以及前期宣传的计划书,为其进入市场做铺垫。
目前,团队已经研发出了部分产品。接下来,团队计划携产品进入社区、学校、培训机构等地方进行产品试用测试,收集使用者意见与建议,使产品更加完美和成熟,早日走向市场。
计算机建模及动画制作
首个榫卯积木产品体验感测试
本项目一旦落地,不仅能够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榫卯木构技艺大众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公司拟将本次探索经验推广落地到贵州的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贵州乡村的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奉献力量。
贵州大学建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