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讲解员│洪湖游击战创造者周逸群的故事

综合广播 | 2021-07-29 22:59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

一部《洪湖赤卫队》,一首《洪湖水浪打浪》,使洪湖成为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90多年前,在这片红色水乡,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创建了以洪湖苏区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今天的《百名讲解员讲贵州百年故事》,我们有请到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的两位讲解员张靖宜、杨蔚为大家讲述洪湖游击战创造者周逸群的故事。

周逸群,1896年6月出生于贵州铜仁,字立凤。这幅图片是周逸群烈士故居全景,两进三合院式院落,周边高大封火墙维护,占地面积1165平方米,建筑面积493平方米。贺龙部队在铜仁扩军时,司令部就设在这里。

周家世代经商,家里光田地就有两百多亩,桐树山一座,经营桐油、花生、稻米与油漆匾生意,每年能装20条大邦船,从锦江水路运输,远销到湖南常德、湖北武汉,还有许多的房产,非常富裕,人称“周半街”。

这是现保存最完整的周逸群单人照片,是他青年时期在留学日本期间所照。现在这张照片的原版由贵州省博物馆保存,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1919年,23岁的周逸群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毅然放弃房屋田产,告别妻子亲人,去往日本,进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留学期间,周逸群因反对巴黎和会取消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第二十一条,被日本警方逮捕入狱。他在狱中结识了被毛泽东称之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彭湃给周逸群讲解了共产主义和马列思想,周逸群由此开始了解马列主义,还认真阅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俄国十月革命书刊,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

1924年11月,周逸群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周逸群接受了周恩来交给的新任务,调北伐军政治部左翼宣传队并任宣传队长。

周逸群带着宣传队去到第九军,途经常德时与北伐第九军第一师师长贺龙终于见面,两人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紧紧地握住了双手。

贺龙说:“立凤呐,对不起你呀!在铜仁的时候,我的部队吃了你家谷仓里好多粮。”说着伸出三个手指头,“三十大担啊!我们刚到铜仁正碰上缺粮,幸好你丈人老子大方,让我们要多少挑多少,还不用过秤。还有你写的那些刊物文章,读不过去的,我都让秘书长念给我听了。对你,我是仰慕已久啊!”

周逸群说:“我们家的谷子,只怕你们革命军吃得太少,越吃得多越有力气,越吃得多越好打垮军阀!”

两人见面以后,贺龙百般挽留周逸群留在他的部队。周逸群对这个靠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贺龙也是敬仰已久,非常佩服他的勇猛。经请示党组织批准后,周逸群留在了贺龙的第一师安顿下来。这天晚上,周逸群与贺龙同塌而卧、彻夜长谈。周逸群从近代中国的革命谈到俄国十月革命,从三民主义谈到马列主义,又分析眼下内外形势、北伐的意义。贺龙听得如痴如醉,提出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周逸群说:“我们共产党员的大门是敞开的,等时机成熟自然会有人找你。”

次日,贺龙在会议室向周逸群介绍了铜仁连级以上的军官——独立第一团团长欧百川、一团营长罗忠义、独立第三团团长秦光远等等。介绍完后。贺龙向军官们宣布:周逸群任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部设立政治部。众军官都没有听说过政治部,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知道这位政治主任是做什么的。贺龙解释说:“政治是做官兵思想工作的,官兵政治觉悟提高了,部队就拖不垮,打不烂,个个儿都敢冲向前。苏联三万多红军,打败了百万白匪军,就是官兵都有觉悟,有政治信仰。”在贺龙的支持下,周逸群开办起政治讲习所,培养干部,改造部队。

改造部队,第一步就是规范部队的纪律。与军事教官商议,经贺龙审定后,周逸群在军官会议上宣布了部队纪律制度。内容如下:

1、服从命令,步调一致,无令不进,无令不退;

2、不得动摇军心,不得挑拨离间;

3、不得目无组织,不得目无领导;

4、提倡民主,官兵平等,杜绝军阀习气,待兵如子,不得随便打骂下级军官和士兵;

5、爱护百姓,不擅离营地,无特殊情况不得擅入民房,不随便在民家吃喝,不随便拿百姓财物;

......

这天晚饭,周逸群与贺龙同桌吃饭。因是酷暑,烈日虽然下山,但空气依然闷热。贺龙脱了上衣,仍然汗出如注。警卫员又像往常一样走近,一边用蒲扇给他扇凉,一边用湿帕子给他擦汗。而周逸群只是领口解开了两颗扣子。贺龙问他不热吗?周逸群沉着脸,低着头吃饭不回答。贺龙想了想看看自己,转过头对警卫员说:“才宣布的纪律,要官兵平等。我吃饭,你打扇,这就是不平等。快去吃饭!”警卫员走了以后,贺龙一边穿着衣服,一边笑着对周逸群说:“老周啊,我以后做得不对,你批评我就是了,不要对我垮脸嘛!”周逸群这才露出笑意:“师长知错就改,胸怀坦荡,让人喜爱,让人起敬。”

贺龙是蒋介石和汪精卫千方百计拉拢的对象,周逸群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细致工作,勤政爱兵的工作作风,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渗透,让贺龙感到共产党不仅与军阀有天壤之别,与国民党也大不相同。

在蒋介石和汪精卫许以高官厚禄的情形下,贺龙毅然决然地带领部队开赴南昌,并任南昌起义总指挥。与周逸群开始数年的并肩斗争,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这三尊铜像是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周逸群介绍贺龙与周恩来认识的场景。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党中央计划在南昌发动起义,贺龙和周逸群带领二十军从武汉到达南昌,中央任命贺龙为总指挥(兼任二十军军长),周逸群协助刘伯承制定作战计划。

二十军当时参加南昌起义的是6500人,其中约一半人是铜仁人,包括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第一师副师长铜仁松桃人欧柏川,第二师的秦光远,第三师师长周逸群,铜仁人民为南昌起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时国民党的报纸这样评价周逸群:南昌起义,以贺龙和叶挺为主力军,周逸群系贺之灵魂,无周即无贺,无贺即无南昌起义。

1928年1月,周逸群受党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前往湘鄂边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三张照片就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周逸群、贺龙、段德昌。

1928年5月,周逸群来到了洪湖地区,发现特委机关已遭到破坏,周逸群便建立了著名的游击队“鄂西游击队”,在洪湖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周逸群利用“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战术,大规模开展游击战争,仅十七天内,连续作战二十一次,每次战役都大获全胜。

在周逸群正确路线的领导下,形成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相继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湘鄂苏区发展成了当时辖县最多的苏区,鼎盛时达到58个县,而当时中央苏区最多的只辖21个县。

1931年5月20日,周逸群率领队伍巡查洞庭湖根据地后,返回洪湖苏区汇报工作的途中,与敌人发生交战,不幸壮烈牺牲,永远的躺在了那一片芦苇地,时年35岁。

周逸群,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红军早期主要将领,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1927年参与组织、策划、指挥八一南昌起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三师师长,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1930年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鄂西游击队总队长、红二军团政委,是三大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周逸群在洪湖游击战中创造的“敌来我飞,敌去我归”和“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等游击战术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图片由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