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中国|张文建:酣客君丰如何看待白酒出海
张文建:我刚刚在7月2日参加完新加坡的酱酒展,整体上感觉现在国内跟国外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了,尤其是我在买航班的时候,整个飞机的人全都是国内的人过去做生意的,很多来自于贵州的咱们的同行们,其实都已经开始出海了。我们共同说的一句话叫不出海就出局,所以其实对于酱酒的出海,我觉得是大势所趋。这也符合咱们国家提到的所谓的国内和国外的双循环,因为国内讲实话,酒已经很卷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应该出海,去寻找一片更好的蓝海。最主要是,现在整个国外有8000-9000万的华人,单单不论外国人的话,从产值的角度上应该也至少有1000个亿的人民币的产值,所以就应该出海。这是我觉得我们酣客君丰出海的一个从业务战略上或者从财务的战略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赖卓:您觉得出海难点在哪里,以及像咱们酣客君丰怎么去克服?
张文建:我个人认为难点主要有几个。第一个,外国人的饮酒习惯跟国内人的饮酒习惯的巨大的差异,我觉得底层是文化、传统、理念、思路的这种区别,这个是一个巨大的bug,因为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白酒的理解,跟中国人对于中国白酒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像在国外,我们大家讲赖卓老师,我们cheers。其实讲的是红酒的一点点或者啤酒的一口,很少有咱们中国人这样,cheers就是干了,所以文化的差异是一个巨大的鸿沟。当然这几年随着咱们国家的经济形势,还有咱们的政治地位的提高,现在也有一些对外的输出,所以现在外国人越来越多的也能够慢慢地接受中国的烈酒了。
第二个,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从税务的角度上,因为酒还有像化妆品,还有像奢侈品,还有像烟草之类的东西,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属于高税收的产品。叠加上对方政府所收的高税之后,整个税收是一个巨大的bug。所以现在咱们国内的酒之所以走出去很困难,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税收上导致你在国内的性价比超高的产品,走(去)到国外的性价比就没有那么高了。
当然,咱们酣客君丰也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独到之处的。首先,第一个就是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来说,怎么去克服?因为本来我们酣客君丰提倡的就是小口慢饮,抿、咂、呼去品酒,其实这个理念是符合国际通行对于烈酒的喝法的。你看外国人很多电影里面,一个大杯子里面放半杯子的冰块,然后在里面倒大概一点点的白酒。这么一喝就要喝一个小时,这个理念在国内是不ok的,但是在国外是ok的。而咱们酣客君丰的理念就是小杯子,一杯分三口喝,这种理念其实对于外国人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
第二个,咱们酣客君丰,其实您也知道,我们有盲品18式,捻酒、搓酒、拉酒线、看酒花,闻它的酒香,这些方式是外国人在品酒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些动作。您知道的红酒,是要感受它的涩味,要感受它的花果香,要感受红酒里面的年份感,要讲究它的产地,要讲究它的源头。所谓的盲品十八式的动作,其实是符合外国人的习惯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克服第一点上,酣客君丰还是有一点点优势的。第二点,从税的角度来讲,大家忽略了一个点,其实这个世界上经贸是分三个区域的,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讲国内和国外,但是其实从经贸的领域来讲,除了中国和外国之外,中间有一个交叉的地方叫机场或者叫免税。很多国际机场都有免税区,国内和国外的税收都是没有征掉的,所以那块区域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推广中国白酒的缝隙。接下来下半年里边也想在东南亚,包括北美和欧洲在缝隙里面做一些动作,在全球的一些知名机场的免税店做我们中国白酒的一些尝试,这一块的话其实就能够比较有效地能够规避掉税收的巨大的bug。
赖卓:通过缝隙让光照进来。
张文建:其实您经常出国的话,您会发现您在国外免税店里面,您买的东西无外就那几种,吸烟的人士买几条烟,爱酒的人士买两瓶酒,女士买点化妆品,还有一类就是奢侈品,比如说买个包买个其他的奢侈品的东西,为什么是这四类?这四类在任何国家都是高税收的,所以这类产品在机场或者免税港、免税区这个范围之内,它的占比是比较高的。所以现在很少有酒企看到了这个机会,我觉得我们还是有一点点先发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