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贵州卫视政务理论部 | 2022-12-14 12:00

作者 刘玉康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外,报告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使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特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

首先,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代表着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修课,更是中国发展必修课。其次,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要求积极寻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知识社会、贫穷落后向生产发达的转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就是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的深刻体现。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服从于一般现代化,应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遵循现代化过程具有阶段性、非线性的规律,遵循创新是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现代化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的规律。”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现代化利益至上的土壤根基难以孕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大气。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是中国,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处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的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中国,所以无论是文化血脉传承还是现实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与别的现代化不一样的特殊性。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和观点永远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解决历史性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等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从来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也满意中国共产党交出的各种答卷。

从形成过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点。从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现代化谋划和实践,都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建国以来建设“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再到小康社会基础上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无一例外,都是在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约早我们一百年,从时间上远胜于中国,所以他们通过串联式发展道路实现了现代化,中国要想赶上甚至保持世界先进发展水平,必须采用并联式发展,走自己的道路,绝不照抄照搬。

从未来趋势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既是优势,又是挑战,是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重视的执政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人民对美好未来的生活向往为奋斗目标,注重缩小两级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持世界眼光、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要在深刻把握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基础上,两步并作一步,向着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三)普遍性特殊性相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理论维度上举重若轻,“战略上藐视敌人,以一当十”。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内涵、发展历程、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等等。

在实践维度上举轻若重,“战术上重视敌人,以十当一”。将发展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发展模式和内容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将发展主题由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转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层面;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作为推动“四区一高低”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发展层面;结合党校姓党,胸怀“国之大者”和党校教研咨宣主责主业战略定位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党校发展层面;将找准自身定位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自我发展层面。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现代化虽是世界各国的必须项,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却是多选题我们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沿着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现代化道路继续踔厉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