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获奖作品展播丨崎路化通途,“四好农村路”绘毕节发展“大动脉”之美

贵州交通广播、贵州公路 | 2025-03-20 15:58

乌蒙磅礴,雄关漫道,重峦叠嶂,高桥飞架。踏足云贵高原怀抱的毕节大地,蜿蜒的乡村公路如“丝带”蜿蜒山间,不禁让人由衷赞叹。曾经,深处乌蒙腹地的毕节是贵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道路坑洼崎岖如一道道沉重的枷锁,禁锢着毕节市经济的发展。如今,在毕节这广袤的农村大地,坚固的路基如同坚实的脊梁,平坦的路面恰似平滑的绸缎,清晰的标线宛如精致的纹理。

毕节,这颗云贵高原上璀璨耀眼的明珠,宛如一幅正徐徐展开的壮美画卷,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征程上展现着迷人的风采。而精心雕琢的“四好农村公路”,蜿蜒于毕节广袤田野之间,逢水搭桥,遇山开山,连接一个个散落的村落,焕新乡村面貌,上演一个个因路而美、因路而兴的蝶变故事。

1

“四好农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先行官”,同时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它不只是通向农村的“血脉”,更是紧密连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坚固桥梁,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要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一理念。“四好”理念的提出,犹如一盏明灯,在农村公路发展的征程上熠熠生辉,精准地为其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十年来,毕节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抓手。精心构建美丽交通环,确立了以“洞天、湖地、花山、碧水漫游线”“云上花海环线”“威赫电厂运输环线”“高原明珠冷凉蔬菜环线”为主题的发展规划,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创建“一带三环”美丽农村路及经济示范走廊带。全市共计投资15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2270公里,建成16640公里通组硬化路,农村道路里程由23292公里增长至42799公里,农村公路铺装率从32%提升到94%,路网密度从92.3公里/百平方公里提升到136.5公里/百平方公里,相继实现100%乡(镇)、100%建制村、100%30户以上村寨通油(水泥)路的3个100%目标。

路路相连,景景相衬。“四好农村路”犹如无数条细密的“毛细血管”,在毕节大地上纵横交错,化作经济发展的脉络。2023年,毕节市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带来了大量的人气与财气。许多曾经的“空心村”“贫困村”破茧成蝶,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村”“富民村”,真正实现了产业因路而兴、生活因路而富、乡村因路而美的美好愿景。

毕节市在“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采取“外出取经、交叉学习、市内观摩”的方式推动百里杜鹃管理区、黔西市、大方县等7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美丽农村路和经济走廊“一带三环”5814公里。“四好农村路”已然成为毕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支撑与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公路发展之路。

十年来,毕节交通持之以恒地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聚焦“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目标,精心做好“四好农村路+”文章。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养,让农村公路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如今,毕节大地的农村公路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巨变。那纵横交错的乡路宛如灵动的线条,串起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条条大道平坦宽阔恰似坚强的桥梁,为书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提供强大助力。一条条崭新的农村路深深扎入村庄腹地,与外界宽阔大道串联,打通了特色农产品运出去的“最初一公里”,让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动更加顺畅。唤醒了沉睡的村庄,催生了乡村蝶变,为毕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走进毕节,让我们一同瞧瞧毕节是如何以“一带三环”的框架为指引,做到建养并重、规划引领、示范先行,从而实现“四好农村路”从最初仅满足人们“走得了”的基本需求,到后来逐步提升道路品质的“走得好”,再到如今注重出行体验的“走得舒畅”完美迭代。

2

一条条“四好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却是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之间那扇久闭的大门。

化屋村,隶属黔西市新仁苗族乡,静静地坐落于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处在鸭甸河、六冲河二水交汇且三县连界的河谷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享有“鸡鸣三县”的雅称。

化屋村在苗语里被称作“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苗族村寨。出山“手扒岩”、喝水江边背、住着茅草屋,曾是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的真实写照。2004年,一条长达14公里的乡村公路建成通车,才让这个封闭的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有了连接。

时过境迁,如今的化屋已今非昔比。2021年2月8日,毕节市政府明确由市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业主负责旅游公路建设,并正式将该项目名称确定为黔西县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项目。同年6月,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破土动工,12月30日,该道路顺利竣工验收。按照“三季有花、四级常绿、层林尽染”的要求,采取“先造路,后造景”的模式,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对公路施工破坏面进行了全绿化覆盖,精心种植了20多种花卉苗木,成功打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生态绿色网红公路。形成了化屋“景区+生态+文化+产业”的乡村旅游产业格局。

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起点贵黔高速新仁收费站出口,途经仁慕、东风、群益等村组、终点位于观景台后,与现Y101老路平交。全长8.412公里,总投资1.66亿元。公路安装缆索护栏,提升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全面开展绿化提档改造,实行“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切实把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落实到位,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现在,进村的水泥路变成了沥青路,车辆行驶时更加平稳;原来坑洼的村道也变成了水泥路,破败不堪的寨子,也被修缮一新。”带着幸福的笑容,村民杨大伯娓娓道出化屋村的变化。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沿线的景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如黛、水如练、花似锦,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十年来,化屋村的道路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从只能依靠“手扒岩”艰难出山的窘迫,到拥有畅通无阻的“出村路”;从崎岖陡峭的“黑破路”,蜕变为光彩照人的“发光路”;从仅满足出行需求的“出行路”,转型为带动化屋发展的“发展路”。化屋村的“四好农村路”实现了华丽蝶变,谱写了一曲交通富民的壮丽新篇章。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宛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缓缓开启乡村振兴的美妙图景。往昔那崎岖坎坷的盘山公路,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了宽敞平坦的共富之路。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黔西市化屋苗绣车间调研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三年多来,黔西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刻认识到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巨大潜力。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大力开展“绣娘”培训计划,带动村里绣娘实现稳定就业。

近年来,黔西市着力打造以“公路+生态”“生态+康养”等为主题的发展模式在化屋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一度闭塞的化屋村,如今民族文化体验、水上游览观光、滑翔伞等旅游新业态持续兴起。2023年,化屋村接待游客数量突破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7818.38万元。被评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在“景区+生态+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模式下,化屋村大力发展黄粑、黄牛、黄姜“三黄”产业、乡村旅游业以及蜡染、苗绣等民族文化产业,精心打造百姓“共富路”。2023年,“三黄”产业收入达到600余万元,其中黄粑收入约400余万元,黄姜收入约100余万元,黄牛约100余万元;乡村旅游业和蜡染、苗绣等民族文化产业的旅游综合性收入更是高达1.024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万元。

“生态+康养”的模式也在化屋村大放光彩。修起“四好路”,引来“金凤凰”。在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之巅的悬崖上,打造出了贵州省内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景观最好的营地——花都里•化屋度假营地。2024年春节黄金周期间,营地接待游客人数约 8000人次,收入总金额约52万元。

如今,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已经成为游客前往乌江源百里画廊、花都里•化屋度假营地等景点的要道,串联起“美丽经济带”,构筑起发展的“黄金大通道”。

当下,在“苗族歌舞之乡”的化屋村,村民们实现了“不出门收寄快递”的便捷生活。每天,司机苟友国驾驶黔西至新仁乡专线的客货邮大巴,载着村民的快递,稳稳地停在了村快递寄收点,将快递送到村口的物流服务点。

“有些游客来我们村里避暑,一住便是两三个月,有时人尚未抵达,便会把一些物品先行寄来。这个物流服务点建成之后,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寄递服务体验,大幅提升了游客对化屋村的满意度。”村民张先生指着村口的物流服务点说道。近年来,随着化屋景区旅游市场的日渐火爆,旅游寄递在这里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潮流。而这背后,得益于黔西市“客货邮”融合发展的落地生根、成效显著。

大巴车送快递,是黔西市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推进的结果。近年来,黔西市以农村客运场站、农村班线(公交)、邮政快递等融合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依托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成果,开展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农村客货运、邮政、快递、物流、电商等“一网多用、一站多能、多点合一、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实现了“人在家中坐、快递到村口,不出村里头、产品就运走”的目标。截至目前,黔西市首批运行的4条客货邮专线,每天运送快递1000余件。

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的高品质建设造福了沿线百姓,建成后更是高效推动沿线农村面貌提升,为相关产业的植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农民的增收,真正成为沿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切实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这条充满希望的“真理大道”上,乡村振兴之路越拓越宽,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充满希望。

3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便是一条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的中营村,旅游业态丰富多元。借助“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契机,村里原本的水泥路华丽升级成了柏油路。这一转变,犹如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城里客”“外地客”接踵而至,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了交通带来的丰厚福祉。

“如今进村道路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来游玩的客人变得更多了。”中营村党支部书记唐伟感慨地说道,游客到来之后,可以观赏云海日出和韭菜花,体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品尝地道农家菜,入住别具风情的特色民宿,全方位享受吃住游“一条龙”服务。

从昔日那坑洼不平的“毛石路”到如今便捷通畅的“四好路”,这十年来见证了赫章农村公路发展的“华丽蜕变”。近年来,赫章县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和旅游强县工作部署,持续推进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大力促进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形成了以特色镇村、特色产业、山水风情、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农村公路。一圈一特色、圈环相联,实现了路景交融、路产结合、路村一体。

在“四好农村路”精品示范的强劲带动红利下,赫章县以旅游产业为典型的乡村振兴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39.34亿元,真正实现了“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这不仅直接推动了赫章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还间接带动了生态产业、农村电商等的兴旺。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网络,连接着农村与外界,引导村民和优质资源“走出去”,推动资金、技术和产业“引进来”。“四好农村路”如同顺畅的毛细血管,让各方资源得以自由流动,达到了“筑巢引凤”“花开蝶来”的良好效果,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活力。

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中营村地处被誉为“地球的蓝宝石,东方的普罗旺斯”韭菜坪景区下。“四好农村路”的建成,让这个深藏于深山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外界联系更加紧密,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世外桃源。“虽地处山区,但路况优良,盘旋而上,韭菜花海,别具一番韵味。”顺旅民宿接待中心服务员介绍。如今,当地村民纷纷开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在“家门口”捧起了“旅游金饭碗”,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1年,赫章县出台《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的管护主体责任,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要求,建立“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体系。规范设置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并将爱路护路要求纳入乡规民约和村规民约,大力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实现“路路有人管、路路有监督”。

野里坝至大韭菜坪(X5W6520527)公路被誉为“最美盘山公路”,全长12.985公里,路基宽度因地制宜采用12米、7.5米、6.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四级公路,投资3367.45万元,公路宛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缠绕于崇山峻岭之间。沿途青山苍翠、云雾缥缈、天真地秀,春侵绿、夏观日、秋赏花、冬看雪,四季景致各异。一场不期而至的雨,将空气的闷热一扫而空,留下一片清新与缥缈。公路、村庄、田园,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仿佛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其实,野里坝至大韭菜坪公路没有哪一天是不美的。很多人哪怕绕路也要来这里打卡一圈,仿佛在这条路上行驶,就能摆脱日常工作的疲惫与乏味,感受到那片刻的诗与远方。

赫章县紧密结合生态旅游、特色产业、乡镇经济以及历史文化等独特优势,通过改造新建、规范提升、串点成线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将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的中营村、中寨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与韭菜坪、阿西里西大草原等自然旅游资源有机串联。在不断完善高品质公路路网覆盖的同时,巧妙地将“景”延伸到“路”,极大地提升了交通和旅游融合的能力,有力地推动赫章全域旅游产业实现全新的跨越与腾飞。

4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四好农村路”不仅打开了乡村旅游的美丽通道,同时也催发了沿线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勾画出一幅“路畅景美百业兴”的新图景。在“四好农村路”的影响下,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蝶变故事。

随着金坡至大草原线路提档升级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也有效激活了当地的特色产业,为农户解决了农产品运输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三月百里杜鹃花季拉开序幕,直至整个夏季悄然落幕,来自市内外的游客,沿着金坡至大草原“四好农村路”尽情游览美丽乡村,欣赏田园风韵,品味大自然的美妙景色,体验慢生活的惬意。

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金坡至大草原“四好农村公路”蜿蜒拾山而上,犹如一条多彩丝带,串起了金坡至大草原沿线旅游风景带。

“沿着这条路自驾,每个季节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景致,体验感很好,然后再去周边的美丽乡村打卡,吃地道美食、住乡村民宿,在乡野中享受慢生活。”金坡至大草原旅游爱好者介绍。

金坡乡位于金坡至大草原公路的起点,曾几何时,村民们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在百里杜鹃金坡景区售卖花卉盆景、特色小吃、地方特产等。借金坡至大草原“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东风,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眼前,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以前交通不好,只能守着大山靠天吃饭,现在全国各地游客很多,我家的生意也变得特别火爆!”说起交通带来的变化,民宿老板岳兰深有体会。她说,通村公路变得舒适,带动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这是乡亲们的真切感受。

金坡至大草原公路,位于享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盛誉的百里杜鹃,全长21.05公里,路基宽度6.5米及以上,沥青混凝土路面,四级及以上公路,是通往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永兴村的一条通道,更是连接百里杜鹃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方家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枢纽。在建设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生态涵养、全域旅游等新时代元素,使得沿线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旅游驿站、生态民宿、观景台、慢行系统、休息区等配套设备一应俱全。

金坡至大草原“四好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公路两旁绿树成荫,花香鸟语。这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宜居的环境,更为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生态红利。随着公路的延伸,乡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自金坡至大草原公路提升改善完成之时起,百里杜鹃管理区就积极致力于推动养护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片区管理”路政管理运营模式,将公路环境综合治理与“美丽乡村”行动相结合,高标准、高质量地对沿线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着力提升沿线环境面貌,美化沿线村庄景观。同时,积极维护沿线路面、公路用地及公路建筑控制区的干净整洁,杜绝违章建筑、无违法设施和无违法广告,创造出“畅通、安全、文明、生态、优美、舒适”的公路通行和旅游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百里杜鹃管理区,受益于“四好农村路”的不仅仅只有金坡。盛夏时节,方家坪大草原成了市民们避暑纳凉、露营野炊的首选之地。从曾经的“无路可走”到眼下“万路恒通”,一条笔直平整的柏油路如同一条活力动脉,为过往无人问津的永兴村引来了如潮的客流。在发展业态的同时,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从阡陌小路到宽阔大道,从最初仅仅满足“走得了”的基本需求到如今对“走得好”的品质追求,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如同大地的脉络,在乡野之间交错纵横、蜿蜒伸展。它们从宽阔的主干道延伸至狭窄的乡村田间小道,犹如一根根灵动的“金丝带”,巧妙地串起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只需轻踩油门,便能从喧嚣的城市驶入享有“地球彩带”美誉的百里杜鹃,尽情感受花香与山风。驱车行驶在金坡至大草原公路上,宽敞洁净的道路令人心旷神怡,道路两侧林木郁郁葱葱,路灯与护栏整齐排列,田园风光美如梦幻,令人沉醉不知归路。

“公路将风景串联,就像一条丝线串起了珍珠,即引来了人气,又积聚了财气。”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黄鹏在谈到新改建的农村公路时,感慨不已,“往昔路面破损厉害,车辆难以驶入,再好的景致也无人欣赏。”随着金坡至大草原公路提升改造工程的竣工,沿线建立起了招呼站、旅游驿站、慢行系统休憩区,全面开通了农村客运班线,农村旅游观光车路线,建立农村综合便民服务站,积极推动农村客运+快递物流运行体系机制,奏响基层治理的“大合唱”,构建出“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美丽农村公路网络,让村民们的“好收成”真正转化为“好收入”。

如今,路景相依、山水相连,已然成为百里杜鹃管理区的鲜明标识。沿着“四好公路”,百里杜鹃、方家坪大草原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景点如繁星般涌现出来。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如同希望的使者,为广袤的农村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徐徐铺展开“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宏伟壮丽新画卷,成为农民群众阔步迈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康庄大道。

5

“四好农村公路”宛如一条跃动的动脉,在毕节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舒展身姿,翩翩起舞。它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便捷的交通,更为他们开启了通往富裕生活的大门。

在“四好农村公路”两旁,新建的村庄如明珠般点缀其间,村庄经济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得益于“四好农村公路”的畅通无阻,农产品的流通变得更加高效快捷,不断地奔向更广阔的市场;乡村旅游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抹亮色。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公路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城市与乡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的互动日益频繁,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携手共同推动着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放眼广袤的毕节大地,一条条农村公路化作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巧妙串联,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激活了一个个“既具颜值又富产值”的美丽乡村。

作者:王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