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一作论文总影响因子破百。他在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影响因子41)、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22)、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22)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篇,一作论文影响因子破百。2019年8月16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旭东教授和韩礼元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构建稳定异质结结构,极大地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结果获得世界权威机构认证,为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向实现商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该文的第一作者是年仅25岁的在读博士生——王言博。
他的第一篇综述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影响因子21.875),主讲了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作为电荷传输材料。随后又在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21.95), Science China Chemistry(影响因子6.085),Acta Physica Sinica(影响因子0.813)等期刊上连续发表综述论文,分别谈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标准测量、国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钙钛矿器件中的空间电势分布与光电转换机制等问题。基于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验分析,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分子设计,调控电子云密度,增强缺陷钝化能力,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压,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21.875)上。这次Science论文的发表,也经历了重重困难。首先,钙钛矿电池的工作稳定性是业界公认的难题。如何在不损失光电转换效率的前提下,提高稳定性呢?他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加以对比分析,思路逐渐清晰。钙钛矿分解的产物将破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电荷分离与提取的核心部位即异质结结构,电池工作性能稳定性将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王言博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通过器件结构的设计,构筑稳定的异质结,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