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开展暑期推广普通话“三下乡”总结暨“一院一品”分享沙龙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 2025-09-20 11:44

在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之际,近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举办暑期推广普通话“三下乡”总结暨“一院一品”分享沙龙,分享总结暑期各“三下乡”实践队推普成果,交流成长经验,为语言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播写下生动注脚。

(主持人丁晓娜开场画面)

活动伊始,主持人以热忱之声回溯了这个夏天,传媒学院学子怀揣推普使命,或赴乡间架起沟通桥梁,或于竞赛赛场崭露锋芒,这些鲜活实践,皆为“一院一品”建设最生动的诠释。钟华院长为活动致辞,为这场思想与经验的交流会正式拉开序幕,强调推普工作是传媒学院服务乡村振兴、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抓手,学院始终以专业赋能推普实践,助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

(钟华院长致词)

暑期 “三下乡” 期间,传媒学院四支实践队伍深入基层,以推普为核心纽带,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声音传递力量。在分享环节,四支实践队伍依次带来动人讲述:

 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重点团队——“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前往多地开展推普活动,该队队员代表分享,团队以推普为核心任务,创新采用趣味教学模式,针对性提升乡村儿童普通话听说能力,有效填补乡村普通话教育短板;同时精准对接村民需求调整培训方案,将推普与生产生活实用场景结合,让普通话成为村民拓宽沟通渠道、提升发展能力的工具。此举不仅获得当地群众高度认可,更以推普为切入点拓展了后续合作空间,为长效化推普机制建设奠定基础。

(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代表发言)

“薪火传递龙里县专项服务队”分享她们这支“麻辣女子小队”,团队在龙里县以“推普 + 媒体赋能”为特色,持续开展推普教学与作品拍摄等工作。通过制作丰富多样的推普主题媒体作品,队员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更推动学院与当地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县域培养既懂普通话又通新媒体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让推普成果转化为乡村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

(薪火传递龙里县专项服务队代表分享)

“薪火传递息烽服务队”分享了他们与中国传媒大学师生联合开展乡村推普活动的实践感受。团队以“推普护文化”为核心,聚焦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将普通话作为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通过教学帮助村民提升用普通话解读民族文化、运营新媒体的能力。团队产出的推普主题新闻稿和人物专访,在多平台发布并获得大量关注,让少数民族文化借助普通话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薪火传递息烽服务队代表发言)

“党引征程·溪润法声”三下乡社会实践宣讲队分享了“推普 + 普法” 融合实践的创新路径。团队以普通话为宣讲载体,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通过普通话宣讲、图文解读、案例分析等多种宣传路径,既让村民听懂弄通法律条文,又同步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相关推普普法成果获得多家媒体报道,为跨领域推普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展现了推普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党引征程·溪润法声”代表发言)

在沙龙环节,学院参加2025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并在省赛、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三支获奖队伍,分享了“科技+推普”的创新探索成果:

“智影灵犀队”《百越布依·枫香焕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在“智绘未来”赛道获一等奖。该团队将比赛项目与非遗技艺结合,让非遗故事借助标准语言更易被大众理解与接受。后续将推进项目进一步落地,让科技为推普赋能、让普通话为文化传播搭桥。

“画梦录队”分享比赛经验,强调团队合作、工作原则和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在作品拍摄中不断克服语言呈现难题,通过反复优化普通话解说与内容表达,让传统文化借助标准语言焕发出蓬勃活力。团队秉持协作原则与良好心态,将推普理念融入创作全程,展现了传媒学子以专业践行推普使命的责任担当。

“数字人‘桥小梁’”所在团队在“数字人赛道”获国赛一等奖。其成果以“AI数字解说员”为核心亮点,将普通话作为数字人与观众沟通的核心纽带,展现了智能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效能,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也为推普形式创新提供了重要实践样本。

(画梦录队代表发言)

活动尾声,现场同学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从“三下乡”的实践故事,到竞赛舞台的创新突破;从老师们的殷切嘱托,到同学们的青春朗诵,大家共同见证了普通话在不同场景的重要价值,更清晰看到传媒学院在推普工作中的多维度尝试与丰硕成果——组建专项团队深耕基层推普、联合高校拓展推普广度、融合专业创新推普形式、链接赛事放大推普影响,真正将推普工作与人才培养、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活动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子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繁荣与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为学院持续深化“一院一品”建设、推进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同学们一起朗诵《少年中国说》)

图:刘学蓉

文:韦丹  张师花

指导老师 :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