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丨从毛头小伙到群众的“贴心人”

贵州交通广播 通讯员:龙琴 | 2020-11-12 09:25

“你不是来逛一逛就走吧?”“这就是个做不成事的小娃娃!”这一幕发生在4年前,玉屏自治县新店镇朝阳村村民撇着嘴上下打量新来的驻村干部李培源,嘴里嘟囔着发出的质疑声音。

李培源是新店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2016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参加工作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前往偏远的朝阳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李培源虽然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却没有开展过农村工作。接到这个任务,他的心里是忐忑的。

来到朝阳村驻村后,李培源发现群众对他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并不“信任”,入户宣传政策时群众投来质疑的目光、调解矛盾纠纷时根本没人听得进他的声音、开群众院坝会时村民喧哗声一浪高过一浪……面对这些现实,李培源心里很不好受,被浇了一盆冷水。

“光有一腔激情是不够的,要赢得群众的信任,还是得先干出点样子才得行!”回想起初到朝阳村担任驻村干部的感受,李培源这样说道。

朝阳村山高坡陡、地广人稀,为了方便了解民情开展工作,李培源特意买来了一辆摩托车,从此利索地穿梭在朝阳村家家户户之间,了解每户家庭情况。为了更加便捷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李培源亲笔绘制“民情地图”,对建档立卡群众进行走访看望;为了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建设,他会同村干部及时落实上级政策,协调群众修建通组路、连户路,修建赶坳场、鼓楼、乡愁馆,修建饮水山塘、安装太阳能路灯;为了帮扶发展产业,他与村干部积极向上协调,争取到省气象局项目资金2万元,帮助修建2个食用菌大棚,努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不仅要把村当作家一样经营,还要把群众当作亲人一样对待。”2017年9月,刚好在干山村民组开展群众走访工作的李培源,突然听到村民吴继儒家传出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他立即前往查看,发现已瘫痪7年之久的吴继儒额头皮开肉绽,倒在床上呻吟。通过进一步询问得知,独自在家的吴继儒因床头手机响起,便艰难地用手支撑起身体去拿电话,不料体力不支,额头重重磕在床头柜角弄伤了自己。

李培源对伤口进行简单止血后,迅速驾驶摩托车前往距离朝阳村15公里远的镇卫生院买来纱布、药品等,帮助吴继儒冲洗伤口、消毒上药。接下来的几天,李培源每天都会到吴继儒家给他换药,直至痊愈。

一天,李培源给吴继儒换药时,吴继儒抹着眼泪说,“家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家在家,而你对我好得就像亲儿子一样,真的非常谢谢你。”听到这句话时,李培源突然愣住了,然后鼻头一酸,心里第一次深刻意识到驻村工作必须用真心才能换来群众的真情。

4年里,李培源磨坏了四双鞋、两双雨鞋、“驻村摩托”跑了45000公里……他的足迹遍布朝阳村组的每一个角落,兑现了刚到朝阳村时对自己的许诺,实现了从“毛头小伙”到成熟稳重的基层干部的蜕变。

展望未来,李培源信心满满地说:“驻村以来,流过汗也流过泪,但和初来时的满身稚气相比,现在的我成熟了也稳重了,但那份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却始终没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将问需于民、服务于民,帮助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推动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通讯员:龙琴